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滬港銀行業發展展覽
周四休假,下午往香港歷史博物館看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滬港銀行業發展展覽。會場門口擺放了當年放在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的銅獅施迪,如果大家到過位於香港中環的匯豐銀行總部大概也見過這對獅子。它還出現在香港人每天在使用的港幣上。閉口的叫施迪,在左;開口的史提芬,在右,不過上海那隻比香港的小多了。大概因為有親戚在匯豐銀行工作(一位還在總行),我從小就知道旺角分行(當時叫做「九龍總行」)是在「彌敦道673號」。
上次給大家提到「1965年廣東信託銀行和明德銀號(Ming Tak Bank)擠兌(香港的說法是擠提)事件」,什麼是「銀號」呢?就是還沒有現代西方式的銀行(bank)時候的中國式金融信用機構。英文叫"native bank",大家熟悉的恆生銀行和永隆銀行從前就叫恆生銀號和永隆銀號。會場展覽了這兩間銀號的牌匾,也展示了十九世紀上海的銀號和1982年中國人民銀行的模擬櫃位(counter)。
談到明德銀號,會場展覽了一張五十年代的匯價表。我看到「鳥司令」一詞,是新的先令(New shilling,英國1971年前的一種貨幣單位)嗎?想了很久原來就是今天說的新西蘭(New Zealand)。不過旁邊又寫著「鳥思倫」,是同名異譯。不過戰後政局變得太快,有些名詞來不及改。比方「渣華」吧,其實就是爪哇(Java)。是今天印尼的一個大島,安南就是五十年代也沒有了,那是已是越南。我也想過為什麼印尼的貨幣單位Rupiah中文叫「印尼盾」,其實源自「荷蘭盾」(guilder),在戰前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以往葡萄牙的貨幣單位士姑度(escudo)其實也是盾的意思,也有人叫葡盾。
這個展覽最令大家矚目的展品大概就是1949年7月新疆省銀行發行的六十億圓鈔票,近日媒體常常報導。正面有國父肖像和漢文「新疆省銀行陸拾億圓(折合金圓券壹萬圓)」的字樣,背面有維吾爾文和新疆省銀行的圖樣。簽名人叫什麼汗(Khan)的,很明顯是維吾爾名字。六十億圓買到什麼呢?七十多粒米!會場播了一套一分鐘,由華納-百代(Warner-Pathe)攝製有關國共內戰期間通貨膨脹,人們購物得攜帶一大捆一大捆鈔票的影片。
兩年多前到台灣,有朋友建議我到了機場裡的臺灣銀行才兌換新台幣也不遲。會場展覽了一個戰時上海臺灣銀行的防水大木箱,二次大戰期間港人須到在港的臺灣銀行和橫濱正金銀行兌換軍票。
看展覽的樂趣,就是看到自己曾經擁有或至今還存有的展品。會場展覽了各種銀行贈送給存戶的錢箱。匯豐銀行的獅子、匯豐總行模型和恆生的豬年錢箱我曾擁有。還播放長達六分鐘的經典銀行廣告,那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有一份由恆生銀行印發的禮券賀詞摘錄我也有,不過展場的是70年代版,我有的是80年代版。還有跟銀行有關的郵票和宣傳海報,八十年代發行的「香港歷史建築物」、「香港新建築物」(有當時落成的匯豐新總行)和「香港為未來而建設」(有當時落成的中銀新總行)是一系列我印象特別深刻的郵票。
看完展覽後到了位於灣仔的正文書店,跟著參加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辦的蔣勳美學講座,有關這個講座下次再談。
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滬港銀行業發展:
28/11/2007-24/3/2008
Mon, Wed-Sat: 1000-18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1000-1900
入場費:HK$10,周三免費。周二休息
地點: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歷史博物館
延伸閱讀:
70年代恆生的廣告歌:歌詞為「小莫小於水滴,漸成大海汪洋;細莫細於沙粒,匯成大地四方」,葉麗儀主唱,可惜不是最原初的版本,沒有那種韻味。
一個80年代經典的匯豐銀行廣告
英國國家檔案局:十進制貨幣--新制度:由這天(1971年2月15日)開始,「先令」就成了歷史名詞囉。
上次給大家提到「1965年廣東信託銀行和明德銀號(Ming Tak Bank)擠兌(香港的說法是擠提)事件」,什麼是「銀號」呢?就是還沒有現代西方式的銀行(bank)時候的中國式金融信用機構。英文叫"native bank",大家熟悉的恆生銀行和永隆銀行從前就叫恆生銀號和永隆銀號。會場展覽了這兩間銀號的牌匾,也展示了十九世紀上海的銀號和1982年中國人民銀行的模擬櫃位(counter)。
談到明德銀號,會場展覽了一張五十年代的匯價表。我看到「鳥司令」一詞,是新的先令(New shilling,英國1971年前的一種貨幣單位)嗎?想了很久原來就是今天說的新西蘭(New Zealand)。不過旁邊又寫著「鳥思倫」,是同名異譯。不過戰後政局變得太快,有些名詞來不及改。比方「渣華」吧,其實就是爪哇(Java)。是今天印尼的一個大島,安南就是五十年代也沒有了,那是已是越南。我也想過為什麼印尼的貨幣單位Rupiah中文叫「印尼盾」,其實源自「荷蘭盾」(guilder),在戰前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以往葡萄牙的貨幣單位士姑度(escudo)其實也是盾的意思,也有人叫葡盾。
這個展覽最令大家矚目的展品大概就是1949年7月新疆省銀行發行的六十億圓鈔票,近日媒體常常報導。正面有國父肖像和漢文「新疆省銀行陸拾億圓(折合金圓券壹萬圓)」的字樣,背面有維吾爾文和新疆省銀行的圖樣。簽名人叫什麼汗(Khan)的,很明顯是維吾爾名字。六十億圓買到什麼呢?七十多粒米!會場播了一套一分鐘,由華納-百代(Warner-Pathe)攝製有關國共內戰期間通貨膨脹,人們購物得攜帶一大捆一大捆鈔票的影片。
兩年多前到台灣,有朋友建議我到了機場裡的臺灣銀行才兌換新台幣也不遲。會場展覽了一個戰時上海臺灣銀行的防水大木箱,二次大戰期間港人須到在港的臺灣銀行和橫濱正金銀行兌換軍票。
看展覽的樂趣,就是看到自己曾經擁有或至今還存有的展品。會場展覽了各種銀行贈送給存戶的錢箱。匯豐銀行的獅子、匯豐總行模型和恆生的豬年錢箱我曾擁有。還播放長達六分鐘的經典銀行廣告,那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有一份由恆生銀行印發的禮券賀詞摘錄我也有,不過展場的是70年代版,我有的是80年代版。還有跟銀行有關的郵票和宣傳海報,八十年代發行的「香港歷史建築物」、「香港新建築物」(有當時落成的匯豐新總行)和「香港為未來而建設」(有當時落成的中銀新總行)是一系列我印象特別深刻的郵票。
看完展覽後到了位於灣仔的正文書店,跟著參加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辦的蔣勳美學講座,有關這個講座下次再談。
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滬港銀行業發展:
28/11/2007-24/3/2008
Mon, Wed-Sat: 1000-18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1000-1900
入場費:HK$10,周三免費。周二休息
地點: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歷史博物館
延伸閱讀:
70年代恆生的廣告歌:歌詞為「小莫小於水滴,漸成大海汪洋;細莫細於沙粒,匯成大地四方」,葉麗儀主唱,可惜不是最原初的版本,沒有那種韻味。
一個80年代經典的匯豐銀行廣告
英國國家檔案局:十進制貨幣--新制度:由這天(1971年2月15日)開始,「先令」就成了歷史名詞囉。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