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5, 2005

 

哲古華拉乎?捷古華拉乎?--再談譯名

印象中,拉美的革命家Ernesto "Che" Guevara從前是譯作捷古華拉(內地譯切.格瓦拉)的。不知那一天開始卻成了「哲」古華拉(大概不是梁國雄創出來吧),他是不是「哲人」很難說,可是這個微妙的更動總有點意思吧。

在小說Life of Pi,提到印度一處叫Pondicherry的地方。我還沒有看到內地或台灣的譯本,未知書中怎麼譯。內地的地圖是譯「本地治里」,總覺得這個譯名很古怪--什麼地方不是「本地治理」?我把它譯作「旁迪徹里」,較像個地名。

印度很多人名地名因為受古代佛經翻譯的影響,有固有的譯法,可是跟現代語音相去甚遠。Shiva神譯作「濕婆」,讓我很長時間以為他是個女神,我只好叫他「司華」。泰國前首相(注意: 不是「總理」啊)Chuan Leekpai叫做「川.立派」,每次在電台電視聽到總以為是個黨派,有些報紙採用他的中文姓名(他有華人血統)呂基文比較好。

希臘哲學流派Stoics和合本聖經譯作「斯多亞派」,可是一般卻譯作「斯多噶派」。後來才知道Stoic實際是形容詞,這個名字源於Stoa(解作門廊porch),該派的創始人芝諾(Zeno)就是跟他的門徒在一處叫Stoa Poikile的門廊下講道的,所以中文有譯作廊下派的。

譯名的使用或許表明了一種態度和立場,我有位朋友是天主教徒,有時fwd給大家的文章用上了思高聖經的譯名。他很多文章很好,不忍割捨,但每次fwd得改成和合本的譯名--可是經文沒法只好保留思高聖經的。日本的「沖繩」(Okinawa)我至今仍堅持叫琉球(Ryukyu)。

Label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