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7, 2007

 

From Blog to Blook講座(二)

周日往尖沙咀商務印書館From Blog to Blook講座。第一部份探討「香港Blog文化的知識性」,梁文道提到以往blog一詞譯作「網上日誌」或「網誌」,就是說blog就是寫生活的瑣事。比方說:「今天天氣呵呵呵!今天的海很藍,海水不臭。」,或者學校裡的衰野(糗事)甚至「湊仔日記」之類。一般人似乎期待blog是寫輕鬆的東西,可是近年來美國大量研究生開blog。有一位俄羅斯數學家破解了一道數學難題,卻在blog發表,惹來了很大的震撼。Blog不像學術學術期刊要有很嚴格的格式,人們甚至可以在blog裡互相辯論。要是一位學者在面見教席時,在他的履歷表中說他開blog,搞不好教授會說:「你寫blog?不如多寫幾張paper!」Blog顛覆了傳統的知識生產流通機制,上一輩會不接受。那麼如何在blog處理知識性的東西?

吳偉明博士則說到blog的三大趨勢:一:普及化:全民寫blog,寫blog成了港人生活的一部份。二:全面化:主題性的blog崛起,各行各業都有相關知識的bloggers,養份豐富而充實。三:影響力與日俱增:當颱風派比安襲港時,一位「地下天文台台長」在網誌評論天文台台長發出三號風球之不當引起很大爭論。吳博士曾於他的blog介紹日本的有毒金屬,引來幾份報紙轉載。涂謹申議員立法會提出質詢,迫得廖秀冬局長回應。

吳也談到他寫blog的酸甜苦辣:酸是寫作過程的辛酸和不好受,甜是blog的瀏覽人數與日俱增,感受到討論的互動性和熱烈的討論氣氛;苦是招來內地憤青的攻擊,辣是樹大招風,帶來的吃力和麻煩事。

方潤沒有吳的壓力,或許他的blog不怎麼嚴肅吧。學生認識的事物不足,知識結構不一定general和structural。他不願被稱或自稱為「麻辣教師」,他認為寫blog要有哲理反思才好,不一定要有高深的知識。內地的blog搞不好一連很多個回應都是「Tui」(音,疑是dui(對),友blog寫作推,待考),缺乏有思考的回應。

(4/4/2007補述:終於找到「推」的用例)

輪到肥榮了,他說現在投稿的園地越來越少,門檻越來越高,blog成了文章發表的管道。他近日看了電影門徒,提到黑社會大佬須懂兩文四語,是「四語」、MBA營商知識,化學、經濟甚至政治的常識方能搞好海洛因的「生意」,連毒販也要「知識型」。對他來說blog是他父親去世期間的療傷之所,寫blog要對自己真誠,也要有所反省。

梁文道接著談到博客出書的問題,博客是不是一定要結集出書?有人認為是代表了一個blog的成熟和認同,吳偉明博士認為出書是對支持他的博客的朋友實質的紀念。肥榮想到他的朋友會不會一天出神學書,對不看blog的朋友,出書能讓知識傳得更廣更遠。結果會後我跟朋友說我很慚愧----某系列的書我擺在床頭很顯眼的地方,書主愛護有加。四圍向朋友推介之餘,還曾說過不要在這些書旁擺政治書,我不要她棲身於一大堆政客之間。肥榮的書我猶疑再三才買,有些朋友的書或簽名書都不知擺到哪兒去了,其實還知道。

延伸閱讀:
吳偉明博士:「從Blog到Blook」座談會及新書簽名會相片分享
Sam:講座書介
方潤:所謂知識型博客

Labels: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