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06, 2007
To Sir, with Love
書名:To Sir, with Love
作者:E.R. Braithwaite
出版社:Heinemann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JF BRA
一直很想跟大家分享這本書,想到七一那天有同行者接受訪問,讓我想起書中其中一個情節:
一天,倫敦郡議會的官員來到E.R. Braithwaite任教的Greenslade中學,還有記者來採訪。後來,學校的師生們上報了,同學們都這件事很高興,可是Braithwaite就不是了。因為他是個黑人,他不甘他成為政府和媒體的宣傳工具。他們為了向公眾闡明(illustrate)「英國沒有種族歧視」,刊登了Braithwaite大大的照片,還引述了他的教育理念「民主與寬容」(Democracy and tolerance)。
細心看看書的版權頁,這本書於1959年初版,那時候馬丁路德金還沒有發表他氣壯山河的我有一個夢,美國還處於黑白人對峙的悶熱年代。只是,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真的沒有種族歧視嗎?這本書的作者E.R. Braithwaite(電影版稱為Mark Thackeray,由薛尼.波達[Sidney Poitier]飾演)來自英屬圭亞那(今圭亞那),二次大戰期間任皇家空軍工程師,和平後被派到Greenslade中學任教。他就是因為是黑人,所以學生起初不把他放在眼裡,聯合抵制他。在校園他不但要應付頑劣的學生,還得面對校內師生種族歧視的壓力。雖然,學生最終都以最好的成績畢業,Braithwaite也得到了師生的諒解和一段美滿良緣。只是,現實真是這樣嗎?
我不知道,在那時的香港的電檢當局是怎麼處理這麼爭議性和敏感的課題。也難怪這本書(這套電影)在香港譯成如此中國化的《桃李滿門》,也側重了當中的師生關係。書中提到「民主與寬容」、「視學生是獨立而有尊嚴的人」、「帶著愛獻給老師」似乎也不是中國傳統的師生關係觀念。或許書中Braithwaite讓那些混幫派的孩子知道他不會輕易屈服,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困擾,當學生Patrick Denham犯了事,老師跟他上法庭。帶學生看莎劇、到溫布萊球場看球賽、到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等等比較接近國人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吧。
摘錄一些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吧:
「擠迫的紅色公車於奧爾德門(Aldgate)前寸進(inched its way)......」
「他們未必了解拉丁文或希臘文的動詞變位,可是卻準備好幾個月後要面對嚴峻的現實(stern realities)。」--我還記得「Je suis, tu es, Il est, elle est, nous sommes, vous êtes」(法語,等於英語的I am, you are, he is, she is, we are, you are),只是除了這些大部分都忘了。
「學生們知道很多地方的地名和物產,卻很少人有興趣了解那些地方人民的生活和為改善政治經濟的鬥爭。」--搞不好,現在很多學生連「很多地名」都不甚理解!
延伸閱讀:
加拿大亞馬遜書店有關本書的介紹
Lulu主唱的To Sir, with Love主題曲:當時很多學生畢業會選這首歌向老師致意。
梅子居:望君珍重,多珍重--《離別歌》:現在香港和台灣的學生畢業是唱什麼歌的呢?且聽梅子和我怎麼說囉!
作者:E.R. Braithwaite
出版社:Heinemann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JF BRA
一直很想跟大家分享這本書,想到七一那天有同行者接受訪問,讓我想起書中其中一個情節:
一天,倫敦郡議會的官員來到E.R. Braithwaite任教的Greenslade中學,還有記者來採訪。後來,學校的師生們上報了,同學們都這件事很高興,可是Braithwaite就不是了。因為他是個黑人,他不甘他成為政府和媒體的宣傳工具。他們為了向公眾闡明(illustrate)「英國沒有種族歧視」,刊登了Braithwaite大大的照片,還引述了他的教育理念「民主與寬容」(Democracy and tolerance)。
細心看看書的版權頁,這本書於1959年初版,那時候馬丁路德金還沒有發表他氣壯山河的我有一個夢,美國還處於黑白人對峙的悶熱年代。只是,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真的沒有種族歧視嗎?這本書的作者E.R. Braithwaite(電影版稱為Mark Thackeray,由薛尼.波達[Sidney Poitier]飾演)來自英屬圭亞那(今圭亞那),二次大戰期間任皇家空軍工程師,和平後被派到Greenslade中學任教。他就是因為是黑人,所以學生起初不把他放在眼裡,聯合抵制他。在校園他不但要應付頑劣的學生,還得面對校內師生種族歧視的壓力。雖然,學生最終都以最好的成績畢業,Braithwaite也得到了師生的諒解和一段美滿良緣。只是,現實真是這樣嗎?
我不知道,在那時的香港的電檢當局是怎麼處理這麼爭議性和敏感的課題。也難怪這本書(這套電影)在香港譯成如此中國化的《桃李滿門》,也側重了當中的師生關係。書中提到「民主與寬容」、「視學生是獨立而有尊嚴的人」、「帶著愛獻給老師」似乎也不是中國傳統的師生關係觀念。或許書中Braithwaite讓那些混幫派的孩子知道他不會輕易屈服,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困擾,當學生Patrick Denham犯了事,老師跟他上法庭。帶學生看莎劇、到溫布萊球場看球賽、到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等等比較接近國人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吧。
摘錄一些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吧:
「擠迫的紅色公車於奧爾德門(Aldgate)前寸進(inched its way)......」
「他們未必了解拉丁文或希臘文的動詞變位,可是卻準備好幾個月後要面對嚴峻的現實(stern realities)。」--我還記得「Je suis, tu es, Il est, elle est, nous sommes, vous êtes」(法語,等於英語的I am, you are, he is, she is, we are, you are),只是除了這些大部分都忘了。
「學生們知道很多地方的地名和物產,卻很少人有興趣了解那些地方人民的生活和為改善政治經濟的鬥爭。」--搞不好,現在很多學生連「很多地名」都不甚理解!
延伸閱讀:
加拿大亞馬遜書店有關本書的介紹
Lulu主唱的To Sir, with Love主題曲:當時很多學生畢業會選這首歌向老師致意。
梅子居:望君珍重,多珍重--《離別歌》:現在香港和台灣的學生畢業是唱什麼歌的呢?且聽梅子和我怎麼說囉!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