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06, 2008

 

制定國語怎麼弄得爭執被毆?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談到民初時期制定國語的過程。書中提到:「1912年12月,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由吳敬恆(稚暉)出任籌備主任,1913年2月15日,讀音統一會在北京正式召開……會議到5月22日閉幕,比原定期限延長一星期。為期97天的會議,三易主席:一是正會長吳敬恆,但是在4月22曰因採定字母爭執不下幾乎被毆而辭職;二為副會長王照(小航),繼正會長之後主持會議,到了5月7日請病假為止;三是王照的學生王樸,於副會長請假後,被公推為主席。」

我讀到很驚訝,有沒搞錯!「爭執不下幾乎被毆」?曾幾何時我們常常訕笑立法委員在議場上打架,怎麼民國一建立時就已經這樣?我很想知道多點兒關於「被毆事件」的詳情,卻找到下面的資料:

「民國初年吳敬恒任國語讀音統一會議議長時,在會上與王樸出現了爭執。王樸也是性情暴躁的人,還加口吃,他辯不過吳敬恒,破口大罵:『老王八蛋,只會嬉皮笑臉,懂個屁!』場面非常尷尬。

吳敬恒態度從容,不動聲色地說:『王先生,您別氣昏了,稚暉姓吳,非貴本家也。』全場大笑。」

「1913年2月25日,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各省紛紛派代表參加。此次大會的宗旨明確:審定國音,採定字母。然而,會議進行得並不順利。在審定漢字的讀音時,代表們便吵作一團。經過一個多月的論證、調解,終於審定了6500多個漢字的國定讀音。

而在採定字母的工作上,分歧更加無法調和。漢字筆劃式的、拉丁字母式的、速記式的,甚至豆芽式的字母,千奇百怪。制訂者更是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會議後期,讀音統一會副議長王照積勞成疾,痔瘡發作,常在會場流血至腳踝。議長吳敬恒不無辛酸地寫道:『無非人人想做倉頡,人人自算佉盧,幾乎也無從軒輊,也無從偏採哪一種。』」

(按:最後的結果是制訂了現時台灣地區仍沿用的漢字筆劃式的注音符號,1958年,大陸當局則制訂了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

我讀完可真的苦笑,所謂「國語發展史」居然是一段名副其實的血淚史,相信很多學習國語(普通話)甚至以此母語的人都不知道。甚至有點兒嬉搞笑,語言學家居然還性情暴躁加口吃,開會吵作一團,我只能說他們都是人喔。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些人總在說什麼當日決定哪種方言做國語,結果廣東話只差北京話一票!(實際上,這個故事是編造出來的) 也想到兩年前因電視節目最緊要正字播映,掀起有關「正音正字」的爭論。就連我也曾在友blog發表相關文章,筆戰是有,但也不至於有人因爭執不下幾乎被毆吧?

延伸閱讀:
金門日報:紀念吳稚暉不忘制訂注音字母統一國家語言之德澤
新浪教育:50年前的《漢語拼音方案》制訂始末

Labels: , ,


Comments:
读完了你的文章,真的非常的感到一些复杂的心情,因为在台湾,你们可以自由的使用自己的文字,而在中国境内,必须使用这些所谓的“简化的”文字,其实都是残体,法律规定不准使用真正的文字。
你们比我们自由和幸福。
 
LX,很高興認識你,也欣賞你對正體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首先,我不是台灣人,而是香港人。不過我對台灣事物和台灣文化很感興趣,也就是「哈台族」。其實三十年代錢玄同等人就搞漢字簡化的啦,只是民眾反對得太犀利當時的國民政府只得收回。其實推行簡化漢字的初衷還是希望減省部份筆劃過多的字,讓人們寫得更快更方便。可惜的是推行得太急太猛又欠缺了徵詢民眾的意見,才出現了所謂「殘體字」。還烙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很叫人可惜。

注音符號、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甚至威妥瑪拼音都各有優缺點,沒有一套完美的拼音法。國語羅馬字太複雜了,自由和幸福可真的叫人形惜。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