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4, 2009
當特例都在你身邊
在大專的時候一次跟同學G談到同學C,我忘了說些什麼了。同學G卻跟我說:「她(同學C)是個特例,你不該拿她來比較!」
同學C是班中成績超好的同學,現移居英國。最近有人跟我說:「比較這檔事可真害死不少人」,意思是家長很喜歡拿他認識的親友和自己的兒女比較,結果孩子永遠符合不了家人的期望而感不歡。雖然不少人會說:「人比人比死人」,可是說歸說,要真的能做到可真不易,尤其是:當特例都在你身邊。
論語裡說:「見賢思齊,見不齊內自省焉」,可是論語裡也說:「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和「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無奈世上沒多少人願意承認自己是「中」是「下」,遑論自省。人人一味取法乎上,期盼為聖為賢。當我念社會學學到越軌(deviance)這個課題,老師說哪怕是在一個「聖人」的社會裡也有越軌問題,只要你有一點點不符合做「聖人」的準則。
當然,我們都不是活在「聖人」的社會裡,可是在我們身邊,總有一兩個甚至多個比你突出的人。比方某某是你的堂弟兄弟姊妹,從海外知名學府回來,在很大的機構賺港幣兩三萬甚至更高的月薪。某某是你的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如斯年紀已經地盤處處,是知名的博客甚至已經出書搞智庫,擁有萬千讀者或會員。而你,卻只能在這小小地方塗鴉,原地踏步,依然故我。可是近日讀了一篇文章,他的觀點卻深得我心:
華理克牧師在他的著作談到一位美國殘障青年,竟然能成功攀登富士山。可是作者指出,這個美國青年之所以能攀登富士山,主要是因為他「有錢」,買了一部電動的「摩托登山雪車」幫助他。作者認為一些人「高唱成功特例」,卻故意漠視許多「失敗例子」。例如很多電視的減肥廣告,人們看到的都是「超級成功」的例子;其實失敗或普普通通的個案卻佔絕大多數。倘若那美國青年真的「夢想成功」的話,富士山應該早就堆滿了攀山成功的「美國殘障青年」才對。
作者認為這些「超級成功」的例子,正因為它們十分「罕有」,甚至根本是「例外」中的「例外」。作者更認為這些一味宣揚「成功主義」的廣告或學說,實質在推卸責任。因為據稱只要肯努力、有夢想,就「一定」可以成功,現在你若失敗,則理由只得一個,就是你不夠努力,或夢想未夠強烈,就是你意志不堅定--總之,一切責任都在你自己,怨不得人。
作者當然並不反對人應當盡他本份,不應事事歸咎別人。但這種將成敗得失的因素「絕對個人化」的論調,卻明顯走向另一極端,無視造就這些成敗得失的客觀的社會及環境因素,實質是在為邪惡的制度--最主要是指資本主義的不公平分配--文過飾非,美化「成功者」的本事,卻扼殺「失敗者」的申訴權利。
我不知道這位作者有沒有念過社會學,可是他認為的「資本主義的不公平分配美化『成功者』的本事,卻扼殺『失敗者』的申訴權利」卻非常的社會學。我也無意批評華理克牧師,因為他的《標竿人生》我已念過了,也懂得用批判的角度來讀。回到我的題目:「當特例都在你身邊」,我想到的是那該是一件怎麼樣的事?是該值得慶幸,因為你可以跟很多熟悉的人請益「成功」經驗還是什麼?
我想到以弗所書2:10的經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一些中文譯本是譯作「我們原是他的傑作」(英文是masterpiece)。如果每個人都能體會到自己是 神的「傑作」,或許該少一點因比較而帶來的痛苦。誰會跑到博物館會比較不同的masterpieces? 或許我只能說我對藝術很外行。
延伸閱讀:
本Blog:乖孩子的傷,最重:自主學習書信集
新浪新聞:明報(2009/5/18):沈旭暉:基辛格演講散記: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一譯季辛吉,原美國國務卿)86歲了,依然風塵僕僕四出活動,最近還在澳門參與學術會議。
新浪新聞:星島日報(2009/6/14):85歲老布殊 慶生日跳傘:老布殊(George H W Bush,一譯布希或布什)是前美國總統,他周五生日以高空跳傘的方式慶祝。或許你要說上面兩位都是世界級的領袖,可是這樣的年紀仍然耳聰目明,周遊世界。昨日外公已回護理院,情況尚好。
同學C是班中成績超好的同學,現移居英國。最近有人跟我說:「比較這檔事可真害死不少人」,意思是家長很喜歡拿他認識的親友和自己的兒女比較,結果孩子永遠符合不了家人的期望而感不歡。雖然不少人會說:「人比人比死人」,可是說歸說,要真的能做到可真不易,尤其是:當特例都在你身邊。
論語裡說:「見賢思齊,見不齊內自省焉」,可是論語裡也說:「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和「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無奈世上沒多少人願意承認自己是「中」是「下」,遑論自省。人人一味取法乎上,期盼為聖為賢。當我念社會學學到越軌(deviance)這個課題,老師說哪怕是在一個「聖人」的社會裡也有越軌問題,只要你有一點點不符合做「聖人」的準則。
當然,我們都不是活在「聖人」的社會裡,可是在我們身邊,總有一兩個甚至多個比你突出的人。比方某某是你的堂弟兄弟姊妹,從海外知名學府回來,在很大的機構賺港幣兩三萬甚至更高的月薪。某某是你的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如斯年紀已經地盤處處,是知名的博客甚至已經出書搞智庫,擁有萬千讀者或會員。而你,卻只能在這小小地方塗鴉,原地踏步,依然故我。可是近日讀了一篇文章,他的觀點卻深得我心:
華理克牧師在他的著作談到一位美國殘障青年,竟然能成功攀登富士山。可是作者指出,這個美國青年之所以能攀登富士山,主要是因為他「有錢」,買了一部電動的「摩托登山雪車」幫助他。作者認為一些人「高唱成功特例」,卻故意漠視許多「失敗例子」。例如很多電視的減肥廣告,人們看到的都是「超級成功」的例子;其實失敗或普普通通的個案卻佔絕大多數。倘若那美國青年真的「夢想成功」的話,富士山應該早就堆滿了攀山成功的「美國殘障青年」才對。
作者認為這些「超級成功」的例子,正因為它們十分「罕有」,甚至根本是「例外」中的「例外」。作者更認為這些一味宣揚「成功主義」的廣告或學說,實質在推卸責任。因為據稱只要肯努力、有夢想,就「一定」可以成功,現在你若失敗,則理由只得一個,就是你不夠努力,或夢想未夠強烈,就是你意志不堅定--總之,一切責任都在你自己,怨不得人。
作者當然並不反對人應當盡他本份,不應事事歸咎別人。但這種將成敗得失的因素「絕對個人化」的論調,卻明顯走向另一極端,無視造就這些成敗得失的客觀的社會及環境因素,實質是在為邪惡的制度--最主要是指資本主義的不公平分配--文過飾非,美化「成功者」的本事,卻扼殺「失敗者」的申訴權利。
我不知道這位作者有沒有念過社會學,可是他認為的「資本主義的不公平分配美化『成功者』的本事,卻扼殺『失敗者』的申訴權利」卻非常的社會學。我也無意批評華理克牧師,因為他的《標竿人生》我已念過了,也懂得用批判的角度來讀。回到我的題目:「當特例都在你身邊」,我想到的是那該是一件怎麼樣的事?是該值得慶幸,因為你可以跟很多熟悉的人請益「成功」經驗還是什麼?
我想到以弗所書2:10的經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一些中文譯本是譯作「我們原是他的傑作」(英文是masterpiece)。如果每個人都能體會到自己是 神的「傑作」,或許該少一點因比較而帶來的痛苦。誰會跑到博物館會比較不同的masterpieces? 或許我只能說我對藝術很外行。
延伸閱讀:
本Blog:乖孩子的傷,最重:自主學習書信集
新浪新聞:明報(2009/5/18):沈旭暉:基辛格演講散記: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一譯季辛吉,原美國國務卿)86歲了,依然風塵僕僕四出活動,最近還在澳門參與學術會議。
新浪新聞:星島日報(2009/6/14):85歲老布殊 慶生日跳傘:老布殊(George H W Bush,一譯布希或布什)是前美國總統,他周五生日以高空跳傘的方式慶祝。或許你要說上面兩位都是世界級的領袖,可是這樣的年紀仍然耳聰目明,周遊世界。昨日外公已回護理院,情況尚好。
Labels: Blog主行腳, 外公update, 如是我信, 所思所感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