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4, 2009
乖孩子的傷,最重:自主學習書信集
書名:《乖孩子的傷,最重:自主學習書信集》
作者:李雅卿
出版社:遠流
初版:2004年2月11日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520.7 4077
ISBN:9789578286250
內容大要(摘自封底):本書是種籽學苑教師、學生、家長們的自主學習書信集,其中有教學的反思,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心得,更多的是家長們對於子女教育的困惑與擔心;閱讀本書後,或能讓你更有信心地和孩子一起共享無所求、無所懼的學習之路。
所謂自主學習,不是知識或技藝層面的學習,而是一種對生命實踐態度的學習,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直接面對自己的生命和行為,自行負責。只有透過這樣的實踐過程,才會知道什麼是發現自我、成就自我,也才能感受到那種自發性的安然和勇氣。「自主學習」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承認自己的局限,不試圖宰制別人,反思既有的規制,不逃避內心的恐懼。
早陣子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想到幾年前曾在本Blog寫過關於這本書的文字,決定把書借了scan一個書影補上。誰知當天的文字實在寫得太簡略,連書名都弄錯了(現已改正),決定用心把全書看一遍。看了感到這實在是一本解結的書,讓我解開多少的情意結。
本書揭櫫的第一個觀念是「人生而不同」。或許沒多少人會反對這個說法,哪怕是擁護「人生而平等」的信念的人,就是人生而不同才要「平等」喔。或許還有人要說,這跟說「媽媽是女人」有什麼分別?可是原來傳統的學校教育老是以為所有學生是一樣的,由學校提供相同的教材,教師用一樣的方式,採行共同的進度,要求學生步調相同,一起學習。學習成效好的(考試時能得高分的),被稱為資優生;學得不好的(包括太快和太慢的),就稱為特殊學生;勉強跟得上步調的,就是普通學生。這把判定的尺,是在編教材時就定好的,於是所有的孩子就這樣被分類了。所以,我對「超齡」這個詞兒很感冒,無奈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不得已而為之。
想起預科時候我跟教我社會學的老師提到「通識教育」,他是該科的開路先鋒,不過我沒有選修。他告訴我該科居然用剪報教學,我說那麼豈不是沒有統一的教材?A校用A一套剪報,B校用B一套資料。結果現在回想,為什麼要有統一的課程?香港雖不至於早年的內地和台灣,所有的學生都用一樣的教科書,可是卻有統一的課程,就是台灣人說的「一綱多本」。當然,統一的課程還是有好處,讓學生擁有共同的知識基礎,一同討論社會上共同的議題。可是要是你到過加拿大,那兒一天到晚在講什麼「多元文化」,是不是我們的文化真的不夠多元,崇尚的是「單一文化」?這可是一種文化震蕩(culture shock)。
對很多人來說,「滿足和符合父母的期望」可說是他們的心結。可是就是因為「人生而不同」,父母的主觀期望和兒女真正的才能、表現存在著很大的落差。或許在一些人心中,滿足和符合父母的期望就是孝道的表現。華理克的標竿人生就提到有些人容許父母、配偶、兒女、老師或朋友的期望操縱自己的人生,有些人到長大成人都還在取悅他們那無法滿足的父母。可是作者說原來不少父母心中,都有著一個「理想孩子」的幻影。只要父母心裡有個「理想孩子」存在,他們就不可能不用批評、比較、挑剔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只要他們心裡害怕,你就很難脫開「恨鐵不成鋼」的懊惱。於是他們就會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氣質和才智,忙著和自己的擔心拔河。而那些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價來討好成人。要是孩子們正努力要成為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他們就已經交出「自我審視」的機會,同時也喪失了他的自信和尊嚴。這些「乖寶寶」們一開始總是等著老師們給他一個「標準答案」或做法,當他發現老師並不提供這樣的服務時,就會手足無措的愣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
他們怕沒有固定答案的題目,怕自己在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犯錯。他們心裡有一種不確定的恐懼,除非不斷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美,馬上就自動轉化為「那表示我不好」,可是事實上對方根本就沒有拿任何人來做比較的意思。這樣的體制的乖寶寶,真是叫人心痛和同情。
我曾經看過一本叫The Unwritten Rules of Friendship的書,我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不寫出來的規則」(內地稱「潛規則」)?有人管這叫「行規」,那就是不寫出來但人人在遵守的規則。寫出來的叫「法律」,違反了要罰款要坐牢。違反了「行規」不用罰款不用坐牢,但卻會受周邊人的嘲笑和白眼。作者認為每個社會都有它的規則,孩子的社會亦然。有些孩子備受同儕排擠(。華理克管這種人叫「需要額外恩典的人」(Extra Grace Required[EGR]),因為他們大多不明白他所處的社會是個怎麼的社會,對隱含的行事規則也不清楚,如果他再別扭一點,自然難以獲得同儕的青睞。作者認為「原則」都是假設適合天下人的,可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父母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很少教導孩子要去「適應」社會,因為片面的適應是很無奈的。她比較喜歡的態度是「你和身處的社會,如何『互動』?」因為互動的過程是辯證的,個人可以有他的主體性。只要讓人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特質和局限,釐清他身處的環境。當他清楚這個環境的規則和制度後,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清楚了自己的定位之後,才能進一步談到改變這個定位或是提升自己的位階。
什麼是「智慧」呢?作者解釋:「智見殊,慧見同,能夠清楚分辨事務之異者,為智;能夠見到事物共通的道理,為慧」有讀者想請作者評價當時的教育部長吳京,她說她的工作沒有必要接觸吳部長,所以她不作評價,果然很有智慧!
今天休假,下很大的雨,除崇拜外沒有外出。因為很多書沒有網上現成的版本,得把書籍內容逐字「餵」入電腦,實在是很累人的工序。
延伸閱讀:
Albus 慢慢說:乖孩子的傷,最重
小野鴨:乖孩子的傷重了嗎?
黃毅英:香港數學教育改革另類報告: 黃毅英(筆名蓮華)是香港的數學教育工作者,跟李雅卿一樣很善於把佛理融入她的教學理論。
YouTube:廣告「殺Online」 仇人篇 HQ:廣告主角瑤瑤的名言「殺很大」(果然很大!)據說成了台灣當紅的潮語,雜誌說瑤瑤跟陳水扁有一共通之處--都曾是「三級貧民戶」,名副其實的「三級」貧民戶!
敬悼盧武鉉(ROH Moo-Hyun,1946年8月6日-2009年5月23日)(他跟陳水扁有更多共通之處!)
作者:李雅卿
出版社:遠流
初版:2004年2月11日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520.7 4077
ISBN:9789578286250
內容大要(摘自封底):本書是種籽學苑教師、學生、家長們的自主學習書信集,其中有教學的反思,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心得,更多的是家長們對於子女教育的困惑與擔心;閱讀本書後,或能讓你更有信心地和孩子一起共享無所求、無所懼的學習之路。
所謂自主學習,不是知識或技藝層面的學習,而是一種對生命實踐態度的學習,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直接面對自己的生命和行為,自行負責。只有透過這樣的實踐過程,才會知道什麼是發現自我、成就自我,也才能感受到那種自發性的安然和勇氣。「自主學習」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承認自己的局限,不試圖宰制別人,反思既有的規制,不逃避內心的恐懼。
早陣子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想到幾年前曾在本Blog寫過關於這本書的文字,決定把書借了scan一個書影補上。誰知當天的文字實在寫得太簡略,連書名都弄錯了(現已改正),決定用心把全書看一遍。看了感到這實在是一本解結的書,讓我解開多少的情意結。
本書揭櫫的第一個觀念是「人生而不同」。或許沒多少人會反對這個說法,哪怕是擁護「人生而平等」的信念的人,就是人生而不同才要「平等」喔。或許還有人要說,這跟說「媽媽是女人」有什麼分別?可是原來傳統的學校教育老是以為所有學生是一樣的,由學校提供相同的教材,教師用一樣的方式,採行共同的進度,要求學生步調相同,一起學習。學習成效好的(考試時能得高分的),被稱為資優生;學得不好的(包括太快和太慢的),就稱為特殊學生;勉強跟得上步調的,就是普通學生。這把判定的尺,是在編教材時就定好的,於是所有的孩子就這樣被分類了。所以,我對「超齡」這個詞兒很感冒,無奈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不得已而為之。
想起預科時候我跟教我社會學的老師提到「通識教育」,他是該科的開路先鋒,不過我沒有選修。他告訴我該科居然用剪報教學,我說那麼豈不是沒有統一的教材?A校用A一套剪報,B校用B一套資料。結果現在回想,為什麼要有統一的課程?香港雖不至於早年的內地和台灣,所有的學生都用一樣的教科書,可是卻有統一的課程,就是台灣人說的「一綱多本」。當然,統一的課程還是有好處,讓學生擁有共同的知識基礎,一同討論社會上共同的議題。可是要是你到過加拿大,那兒一天到晚在講什麼「多元文化」,是不是我們的文化真的不夠多元,崇尚的是「單一文化」?這可是一種文化震蕩(culture shock)。
對很多人來說,「滿足和符合父母的期望」可說是他們的心結。可是就是因為「人生而不同」,父母的主觀期望和兒女真正的才能、表現存在著很大的落差。或許在一些人心中,滿足和符合父母的期望就是孝道的表現。華理克的標竿人生就提到有些人容許父母、配偶、兒女、老師或朋友的期望操縱自己的人生,有些人到長大成人都還在取悅他們那無法滿足的父母。可是作者說原來不少父母心中,都有著一個「理想孩子」的幻影。只要父母心裡有個「理想孩子」存在,他們就不可能不用批評、比較、挑剔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只要他們心裡害怕,你就很難脫開「恨鐵不成鋼」的懊惱。於是他們就會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氣質和才智,忙著和自己的擔心拔河。而那些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價來討好成人。要是孩子們正努力要成為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他們就已經交出「自我審視」的機會,同時也喪失了他的自信和尊嚴。這些「乖寶寶」們一開始總是等著老師們給他一個「標準答案」或做法,當他發現老師並不提供這樣的服務時,就會手足無措的愣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
他們怕沒有固定答案的題目,怕自己在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犯錯。他們心裡有一種不確定的恐懼,除非不斷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美,馬上就自動轉化為「那表示我不好」,可是事實上對方根本就沒有拿任何人來做比較的意思。這樣的體制的乖寶寶,真是叫人心痛和同情。
我曾經看過一本叫The Unwritten Rules of Friendship的書,我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不寫出來的規則」(內地稱「潛規則」)?有人管這叫「行規」,那就是不寫出來但人人在遵守的規則。寫出來的叫「法律」,違反了要罰款要坐牢。違反了「行規」不用罰款不用坐牢,但卻會受周邊人的嘲笑和白眼。作者認為每個社會都有它的規則,孩子的社會亦然。有些孩子備受同儕排擠(。華理克管這種人叫「需要額外恩典的人」(Extra Grace Required[EGR]),因為他們大多不明白他所處的社會是個怎麼的社會,對隱含的行事規則也不清楚,如果他再別扭一點,自然難以獲得同儕的青睞。作者認為「原則」都是假設適合天下人的,可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父母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很少教導孩子要去「適應」社會,因為片面的適應是很無奈的。她比較喜歡的態度是「你和身處的社會,如何『互動』?」因為互動的過程是辯證的,個人可以有他的主體性。只要讓人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特質和局限,釐清他身處的環境。當他清楚這個環境的規則和制度後,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清楚了自己的定位之後,才能進一步談到改變這個定位或是提升自己的位階。
什麼是「智慧」呢?作者解釋:「智見殊,慧見同,能夠清楚分辨事務之異者,為智;能夠見到事物共通的道理,為慧」有讀者想請作者評價當時的教育部長吳京,她說她的工作沒有必要接觸吳部長,所以她不作評價,果然很有智慧!
今天休假,下很大的雨,除崇拜外沒有外出。因為很多書沒有網上現成的版本,得把書籍內容逐字「餵」入電腦,實在是很累人的工序。
延伸閱讀:
Albus 慢慢說:乖孩子的傷,最重
小野鴨:乖孩子的傷重了嗎?
黃毅英:香港數學教育改革另類報告: 黃毅英(筆名蓮華)是香港的數學教育工作者,跟李雅卿一樣很善於把佛理融入她的教學理論。
YouTube:廣告「殺Online」 仇人篇 HQ:廣告主角瑤瑤的名言「殺很大」(果然很大!)據說成了台灣當紅的潮語,雜誌說瑤瑤跟陳水扁有一共通之處--都曾是「三級貧民戶」,名副其實的「三級」貧民戶!
敬悼盧武鉉(ROH Moo-Hyun,1946年8月6日-2009年5月23日)(他跟陳水扁有更多共通之處!)
Labels: Blog主行腳, RIP, 光影情懷, 愛書如命, 戀戀彼岸, 所思所感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