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01, 2006

 

獻給曼菲姐的輓歌/ 佛拉明哥的憂鬱

近日在明報得悉6月號明報月刊有一篇題為《那個永恆的圓----寫給羅曼菲的輓歌》(蘇煒著)的文章,結果買了一本。不過那篇文章長達四頁,網上版沒有,有興趣的只好自行尋找了。

羅曼菲是台灣的舞蹈家,而「輓歌」則是雲門舞集的林懷民特別為曼菲姐編的,悼念六四的舞。蘇煒在1992年前寫了《那個永恆的圓》這篇文章,可是海外的幾家報章,談文學的嫌它「太政治」,談政治的又嫌它「太文藝」,結果等到14年後才能在明報月刊刊登,悼念曼菲姐兼紀念六四十七周年。

原來,巴士阿叔的主角陳乙東居然早年是在台灣習舞的,還曾於最早期的雲門舞集演出,香港時事評論員李錦洪居然還是他的同學。不過陳甚為孤僻,此人當受舞療(呵呵!) 鄧明暉這種既不政治亦不文藝,偶爾舞文弄墨又講政治講得口水直流的看關於陳水扁的新聞已經看得很厭煩,巴士阿叔的相關報導也多得不想再看。結果讓我在明報看到李焯芬寫的題為「佛拉明哥的憂鬱」的文章,但願大家看了不要憂鬱啦:

年前有機會在香港藝術節及其他場合觀賞過西班牙的佛拉明哥舞蹈演出,對它的熱情奔放及強烈節奏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月中走過西班牙南部的安達魯西亞,並在塞維雅(Sevilla,英語稱西維爾[Seville])觀賞了較道地的佛拉明哥演出。舞蹈依然熱情奔放及富節奏感,只是多了幾位以吉他及拍手伴唱的歌手,主要是男歌手。那嗓音有些沙啞憂鬱,明顯他帶著一股哀愁和憂鬱,有點蒼涼的味道。我以前曾從書中得知:佛拉明哥是源自印度吉普賽人的音樂舞蹈。那股哀愁和憂鬱,該是吉普賽流浪者的哀愁和憂鬱吧?可當地人卻解釋:那不完全是吉普賽人的音樂,其實當中也有不少摩爾人留傳下來的歌曲。連西班牙吉他亦是源於摩爾人。

來自北非、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於公元711年入侵伊比利亞半島,直至1492年1月始被西班牙聯軍完全光復。摩爾人主要是來自北非摩洛哥柏柏爾(Berbers)族人,當中也混雜了一些阿拉伯人。摩爾人統治了西班牙700多年間,曾有過輝煌的歲月,在文化、藝術、建築及科學諸領域上均有過傑出的成就。格拉那達(Granada)的阿爾汗布拉(Alhambra)宮,是摩爾人留下的典型的伊斯蘭宮廷建築。半圓形的馬蹄拱門,幾何圖形和花形的馬賽克瓷磚,平靜的中庭和水池,均極富美感。

摩爾人失去政權後,西班牙的伊斯蘭教徒被強令改宗天主教或離開西班牙。約一個世紀後,連改宗天主教的約三十萬摩爾人亦逐出西班牙。吉普賽人相傳是在摩爾人統治西班牙的後期(即十五世紀),經北非到達西班牙的。今日的佛拉明哥,歌聲裡既有吉普賽流浪者的憂鬱,也有摩爾人亡國被逐的哀愁。

延伸閱讀:
本blog:佛拉明哥女郎
阿菲:悼念羅曼菲

Labels:


Comments:
幾個月前BBC有一個我極喜愛的節目在明珠台播出,叫《世界八十寶藏》,其中一個寶藏就是位於西班牙的Alhambra。

西班牙人收復被伊斯蘭教徒佔領的土地後幾個月,西班牙皇后就是在Alhambra差遣哥倫布出海探險。

節目主持人有趣地說,若西班牙人沒有收復失地,差派哥倫布的可能是伊斯蘭教徒,美國今天也可能是伊斯蘭教國家呢!

到西班牙時,我一定要到Alhambra參觀!
 
羨慕ㄟ
輪家還沒企過西班牙啦
嗚嗚~~
 
我也沒到過呢......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