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4, 2007
舞出我天地
明天是Sam(圖)的生日,而後天則是同事Monique的生日,Happy Birthday!
今天因感冒未能上班,而明天起一連五天則是香港的清明節及復活節的公眾假期。前天家母帶了一本Billy Elliot,問我:「這個中文叫什麼?」我說:「哎呀,這個我想找很久了,這本書香港叫《跳出我天地》(按:台稱《舞動人生》),是講一個英國男孩子學跳舞的故事。」那是她的補習學生用的課本,當然不是原著啦。內容abridge了,附加了背景資料和習作,只有40頁。本書由Scholastic出版社出版,以往在書店工作時接觸不少Scholastic的兒童書和教學參考書籍。
下文記有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內容,可能降低欣賞原作時的興致:
1984年,英國達勒姆郡(Durham)一個叫Everington(按:我嘗查英國地圖找這個地方,誰知維基了才知道那是個虛構地名,或許是Easington)的地方有一個叫Billy Elliot的12歲男孩,父親Jackie是礦工,母親善鋼琴,不過已於兩年前去世。祖母年八十,善舞。每周六Billy都要去鎮中一個叫The Social的會所學習拳擊,因為父親是個拳擊迷,所以他很盼望孩子長大了能成為拳師,藉以改善貧困生活,可是Billy根本就不喜歡拳擊。The Social也有開辦舞蹈班的,一天Billy看到舞蹈班的上課情形,為之心醉,也在學她們的舞姿。結果舞蹈教師Mrs Wilkinson和她的女兒Debbie發現了,也邀請他參加舞蹈班。自此,Billy就瞞著爸爸,每周交50便士的學費上Mrs Wilkinson的舞蹈課。
如果你了解英國的歷史或留意英國的新聞,或許會常常聽到「煤礦罷工」吧。那時候政府要關掉許多不賺錢的煤礦,可是工人又要生活。於是全國不少煤礦工人都在罷工,Billy的父親和兄長Tony也罷了四個月的工了。有些工人為了生活不響應工會的號召仍去工作,被稱為"scabs",Jackie和Tony最討厭警察和"scabs"的了。Billy也沒錢繼續上芭蕾舞課,一天Mrs Wilkinson突然到Billy的家家訪,說他miss了皇家芭蕾舞學院在紐卡斯爾的面試(audition)。父親當然很震怒,男孩子怎麼學跳舞!可是當他一次看到Billy所跳的舞,也決定帶他到倫敦皇家芭蕾舞學院面試去。
當我拿著那份英國地圖告訴媽媽:「達勒姆郡就在這裡,倫敦就在這裡。」「那麼遠!」對呀,Billy一家得變賣媽媽的遺物方能到倫敦。Billy到了皇家芭蕾舞學院起初也很討厭這個建築物----又大、又奢侈(posh),一同應考的都很有錢,聽不懂Billy說的英語,不過他最終還是考上了。我印象很深刻書中epilogue中的一句"Well, London doesn't change. It's still big. It's still expensive but we didn't pay for our ballet tickets." 倫敦還是不變,可是外邊的世界都變了。根據書中資料,在1984年,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有170個煤礦、230000位煤礦工人,到了2005年只剩下個9個煤礦、7000名煤礦工人。書中很多關於舞蹈的冷知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十年代的霹靂舞(breakdancing),我當然不會跳,可是當年因為有相關的電影所以在坊間很盛行,人們戲稱它像「碌地沙」。還介紹了一些知名舞者,如Alicia Markova和瑪歌芳婷(Margot Fonteyn,曾於七十年代來港)。
延伸閱讀:
Link2English:可下載相關書籍的sample chapter、習作和解答。
電影Billy Elliot的官方網站
維基百科有關1984-85年煤礦罷工的條目
阿菲:為什麼是「舞蹈治療」(留言部份):別說在英國,在華人社會舞蹈也被視為女孩子的玩意兒,男孩子該去踢足球。(中英兩國都是,不過華人社會不盛行拳擊)
阿菲初試婆羅多舞(正文及留言部份):秦統一了六國,「車同軌,書同文」,就是沒有說要跳同一種舞。因為就是我也不知道那時候的「七國」的人跳那一種舞,甚至根本跳不跳舞。書中說:「Some people say, "The British can't dance!" Is that true? Maybe, but they still love dancing. So who cares?」,在蔣勳的天地有大美也說到沒有「英國料理」,那英國人是做什麼的呢?秦也沒有統一了語言,就是今天的英國也做不到,仍然存在很多方言。書中也註釋了,比方英格蘭北部的人管"mum"叫"mam"、一般人說的"yes"在北部是"aye",據說樂隊披頭四走紅時也得把他們說慣的利物浦口音改成「標準英語」。
2008/9/20:感謝徵引
今天因感冒未能上班,而明天起一連五天則是香港的清明節及復活節的公眾假期。前天家母帶了一本Billy Elliot,問我:「這個中文叫什麼?」我說:「哎呀,這個我想找很久了,這本書香港叫《跳出我天地》(按:台稱《舞動人生》),是講一個英國男孩子學跳舞的故事。」那是她的補習學生用的課本,當然不是原著啦。內容abridge了,附加了背景資料和習作,只有40頁。本書由Scholastic出版社出版,以往在書店工作時接觸不少Scholastic的兒童書和教學參考書籍。
下文記有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內容,可能降低欣賞原作時的興致:
1984年,英國達勒姆郡(Durham)一個叫Everington(按:我嘗查英國地圖找這個地方,誰知維基了才知道那是個虛構地名,或許是Easington)的地方有一個叫Billy Elliot的12歲男孩,父親Jackie是礦工,母親善鋼琴,不過已於兩年前去世。祖母年八十,善舞。每周六Billy都要去鎮中一個叫The Social的會所學習拳擊,因為父親是個拳擊迷,所以他很盼望孩子長大了能成為拳師,藉以改善貧困生活,可是Billy根本就不喜歡拳擊。The Social也有開辦舞蹈班的,一天Billy看到舞蹈班的上課情形,為之心醉,也在學她們的舞姿。結果舞蹈教師Mrs Wilkinson和她的女兒Debbie發現了,也邀請他參加舞蹈班。自此,Billy就瞞著爸爸,每周交50便士的學費上Mrs Wilkinson的舞蹈課。
如果你了解英國的歷史或留意英國的新聞,或許會常常聽到「煤礦罷工」吧。那時候政府要關掉許多不賺錢的煤礦,可是工人又要生活。於是全國不少煤礦工人都在罷工,Billy的父親和兄長Tony也罷了四個月的工了。有些工人為了生活不響應工會的號召仍去工作,被稱為"scabs",Jackie和Tony最討厭警察和"scabs"的了。Billy也沒錢繼續上芭蕾舞課,一天Mrs Wilkinson突然到Billy的家家訪,說他miss了皇家芭蕾舞學院在紐卡斯爾的面試(audition)。父親當然很震怒,男孩子怎麼學跳舞!可是當他一次看到Billy所跳的舞,也決定帶他到倫敦皇家芭蕾舞學院面試去。
當我拿著那份英國地圖告訴媽媽:「達勒姆郡就在這裡,倫敦就在這裡。」「那麼遠!」對呀,Billy一家得變賣媽媽的遺物方能到倫敦。Billy到了皇家芭蕾舞學院起初也很討厭這個建築物----又大、又奢侈(posh),一同應考的都很有錢,聽不懂Billy說的英語,不過他最終還是考上了。我印象很深刻書中epilogue中的一句"Well, London doesn't change. It's still big. It's still expensive but we didn't pay for our ballet tickets." 倫敦還是不變,可是外邊的世界都變了。根據書中資料,在1984年,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有170個煤礦、230000位煤礦工人,到了2005年只剩下個9個煤礦、7000名煤礦工人。書中很多關於舞蹈的冷知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十年代的霹靂舞(breakdancing),我當然不會跳,可是當年因為有相關的電影所以在坊間很盛行,人們戲稱它像「碌地沙」。還介紹了一些知名舞者,如Alicia Markova和瑪歌芳婷(Margot Fonteyn,曾於七十年代來港)。
延伸閱讀:
Link2English:可下載相關書籍的sample chapter、習作和解答。
電影Billy Elliot的官方網站
維基百科有關1984-85年煤礦罷工的條目
阿菲:為什麼是「舞蹈治療」(留言部份):別說在英國,在華人社會舞蹈也被視為女孩子的玩意兒,男孩子該去踢足球。(中英兩國都是,不過華人社會不盛行拳擊)
阿菲初試婆羅多舞(正文及留言部份):秦統一了六國,「車同軌,書同文」,就是沒有說要跳同一種舞。因為就是我也不知道那時候的「七國」的人跳那一種舞,甚至根本跳不跳舞。書中說:「Some people say, "The British can't dance!" Is that true? Maybe, but they still love dancing. So who cares?」,在蔣勳的天地有大美也說到沒有「英國料理」,那英國人是做什麼的呢?秦也沒有統一了語言,就是今天的英國也做不到,仍然存在很多方言。書中也註釋了,比方英格蘭北部的人管"mum"叫"mam"、一般人說的"yes"在北部是"aye",據說樂隊披頭四走紅時也得把他們說慣的利物浦口音改成「標準英語」。
2008/9/20:感謝徵引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