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1, 2007
典範
近日讀到一本書,有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寫給孫運璿(音璇)的夫人俞蕙萱女士的信。信的抬頭寫著「Minister Mentor, Singapore」,什麼是Minister Mentor呢?維基一番原來就是「內閣資政」的英文title,「資政」中文的字面意思就是「資深政治家」,在英文卻成了「部長們的導師」。
近日我在讀Percival Spear著的印度史,提到印度在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1526–1707)統治的時候,君主都有著超凡的人格(richness of the personalities)。光被四表,賢君(如巴布爾[Babur]、阿克巴[Akbar]、沙賈汗[Shah Jahan])輩出。君主雖然是伊斯蘭教徒,可是卻讓不同種族和信仰的心悅誠服,創造了印度史的光輝歲月。孫運璿這位來自中國東北的工程師,就因為他的超凡人格和實幹精神,從一位工程師到最後當了總統府資政。不僅是「部長們的導師」,還不分藍綠,無分長幼,成為台灣民眾的人格典範。當他去世的時候,更全民悲慟,衢路為塞。
可是有些人卻覺得現在的人物很難讓孩子作典範,不竟現在資訊普及,他們的缺點、醜態透過媒體盡人皆知,不能像幾十年前能維持著有如「聖人」的形象。又是的,現在的那些政客還有什麼personality好講,還當什麼「部長們的導師」(當然,好為人師的人之患大有人在!)?寧可找「古人或外國人」作模範,甚至覺得「古人或外國人」來得更精彩、更有氣魄。君不見在東歐黑塞哥維那(Herzegovina)的莫斯塔(Mostar),豎立了一個李小龍(Bruce Lee,圖)的塑像。就是因為當地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的衝突,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英雄」,結果拿一位香港人(還是喇沙人,呵呵!)作為族群融合與和平的象徵。很多人崇拜孔子、耶穌、岳飛、邱吉爾甚至馬丁路德金,還好。歌曲The Greatest Love Of All說到「People need someone to look up to, I never found anyone to fulfill my needs। A lonely place to be, so I learned to depend on me.」人們想找典範卻到處都找不到,只能靠自己也實在太悲哀了!
近日在新聞看到越南的選舉,那兒的政府部門都掛有胡志明的肖像。在北韓,金氏父子的肖像更滿街都是。他們算是「典範」嗎?誰也說不清楚。對呀,隨著資訊開放,網絡普及,許多往日被視為「典範」的人物的「真面目」也逐漸被打開。比方有人指出當國父孫中山先生在1914年組織中華革命黨(國民黨前身)時,曾要求黨員效忠領袖孫文本人,結果為黃興所抗議,認為是搞個人崇拜。有人批評課本和課外書中都在說海倫凱勒的毅力、跟老師蘇利文的情誼,卻不言凱氏晚年傾向社會主義,和對基督教的一些意見。我想,見不見得每認識一個人都必須鋪陳他的優缺點,不說海倫凱勒是「社會主義者」就是騙人嗎?誠然,現在的社會的價值很混亂,不再崇尚威權和一元的價值。可是「典範」這樣東西是不是也要像嬰兒和洗澡水一併倒去?
昨晚偶然發現到一個叫搜狗文品指數的玩意兒,你只要輸入你寫的文章(記住:必須轉成簡體字!一千字內),就可以得出一些對你的文章的「評語」(制式化了的),像那位作家之類。結果我昨晚把本文的首段輸了入去,得出了「歷史的沉積下,內容大氣磅礴,文字的可讀性極強」的評語(又是的,都是一大堆歷史人物!)。後來把首段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和「孫運璿夫人俞蕙萱女士」的名字換成了自己和一位朋友的名字,居然成了「文字的平民化韻味濃郁,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她當然是一位「平民」,或許「典範」也不一定要是名人和帝王將相吧。
近日我在讀Percival Spear著的印度史,提到印度在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1526–1707)統治的時候,君主都有著超凡的人格(richness of the personalities)。光被四表,賢君(如巴布爾[Babur]、阿克巴[Akbar]、沙賈汗[Shah Jahan])輩出。君主雖然是伊斯蘭教徒,可是卻讓不同種族和信仰的心悅誠服,創造了印度史的光輝歲月。孫運璿這位來自中國東北的工程師,就因為他的超凡人格和實幹精神,從一位工程師到最後當了總統府資政。不僅是「部長們的導師」,還不分藍綠,無分長幼,成為台灣民眾的人格典範。當他去世的時候,更全民悲慟,衢路為塞。
可是有些人卻覺得現在的人物很難讓孩子作典範,不竟現在資訊普及,他們的缺點、醜態透過媒體盡人皆知,不能像幾十年前能維持著有如「聖人」的形象。又是的,現在的那些政客還有什麼personality好講,還當什麼「部長們的導師」(當然,好為人師的人之患大有人在!)?寧可找「古人或外國人」作模範,甚至覺得「古人或外國人」來得更精彩、更有氣魄。君不見在東歐黑塞哥維那(Herzegovina)的莫斯塔(Mostar),豎立了一個李小龍(Bruce Lee,圖)的塑像。就是因為當地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的衝突,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英雄」,結果拿一位香港人(還是喇沙人,呵呵!)作為族群融合與和平的象徵。很多人崇拜孔子、耶穌、岳飛、邱吉爾甚至馬丁路德金,還好。歌曲The Greatest Love Of All說到「People need someone to look up to, I never found anyone to fulfill my needs। A lonely place to be, so I learned to depend on me.」人們想找典範卻到處都找不到,只能靠自己也實在太悲哀了!
近日在新聞看到越南的選舉,那兒的政府部門都掛有胡志明的肖像。在北韓,金氏父子的肖像更滿街都是。他們算是「典範」嗎?誰也說不清楚。對呀,隨著資訊開放,網絡普及,許多往日被視為「典範」的人物的「真面目」也逐漸被打開。比方有人指出當國父孫中山先生在1914年組織中華革命黨(國民黨前身)時,曾要求黨員效忠領袖孫文本人,結果為黃興所抗議,認為是搞個人崇拜。有人批評課本和課外書中都在說海倫凱勒的毅力、跟老師蘇利文的情誼,卻不言凱氏晚年傾向社會主義,和對基督教的一些意見。我想,見不見得每認識一個人都必須鋪陳他的優缺點,不說海倫凱勒是「社會主義者」就是騙人嗎?誠然,現在的社會的價值很混亂,不再崇尚威權和一元的價值。可是「典範」這樣東西是不是也要像嬰兒和洗澡水一併倒去?
昨晚偶然發現到一個叫搜狗文品指數的玩意兒,你只要輸入你寫的文章(記住:必須轉成簡體字!一千字內),就可以得出一些對你的文章的「評語」(制式化了的),像那位作家之類。結果我昨晚把本文的首段輸了入去,得出了「歷史的沉積下,內容大氣磅礴,文字的可讀性極強」的評語(又是的,都是一大堆歷史人物!)。後來把首段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和「孫運璿夫人俞蕙萱女士」的名字換成了自己和一位朋友的名字,居然成了「文字的平民化韻味濃郁,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她當然是一位「平民」,或許「典範」也不一定要是名人和帝王將相吧。
Comments:
<< Home
那位胡錦濤先生的什麼主席令我得出的結果居然是「語言的智慧來源於生活的積累與敏銳的思維;幽默開心之餘,也能帶來一些思索,此為難得。架構清晰,邏輯性強,情節縝密,可讀性強」還有,貓空子先生的大作有在「對岸大國」發行的嗎?你的作品的評語是:「字裏行間,佈置出重重迷霧;層次漸漸推進,謎底慢慢揭曉,如蓮花般層層盛開。架構清晰,邏輯性強,情節縝密,可讀性強;詞藻華麗雅致,文風絢爛;在用詞範圍方面可以著重下功夫改進。情節縝密題材的小說值得嘗試」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