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不算是陳年往事吧

昨天上班前到土瓜灣郵政局拿新郵品,再到紅磡公共圖書館管仁健著的《塵年惘事》。到了圖書館我奇怪怎麼香港的閱讀風氣變得如斯熾盛,借書得排那麼長的隊?大概是中小學生們要應付聖誕新年假期寫讀書報告的功課才這樣吧,幸而搭上了土荃線(土瓜灣至荃灣)的小巴才不致上班遲到。我是在一次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管仁健弟兄的部落格《塵年惘事》是80年代他當兵時的一些經歷,還有收入兩篇分別講國共內戰前後和清領臺灣時期的短篇小說。他還憑這本書獲得了第8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推薦獎,還是平路(台灣小說家,美得像廿多歲女孩的媽媽級作家)寫的。管弟兄篤信基督,酷愛歷史,所以我很喜歡他的文章。

管仁健說:「歷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所以書中的人地名都用上了國語的諧音或代稱。比方起初看到「津門」以為是天津,誰知是金門(國語金津同音)。本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凡人地名都用上了專名號。不知是什麼原因,現在大概只有在國文教科書和電影電視的字幕才看到專名號。大概只有我媽媽在批改中文習作還在用,我也很久不用了。今天在明報得悉有人建議把9月28日孔子誕辰列作全國閱讀日,在台灣這天是教師節,香港和內地則在9月10日。我想已經有4月23日世界閱讀日了,香港公共圖書館每年這天要發紀念品,用不用再設一個?我近日在公司就收到一種月曆,居然還列有「123自由日」(1月23日)。這是什麼呀?請大家問一問台灣的朋友,不過搞不好他們也未必知道。封面和封底附有作者的手跡,不竟是九十年代,現在的作品都有電腦打稿沒有「原稿」可言。

今天又在明報讀到一篇報導,談到港島中西區有好幾個廢置20多年的70年代規劃的地鐵出口。如果你是鐵路迷相信聽過林士(Rumsey)站吧,那是今天的上環站。原擬的東九龍線就由林士經馬林拿(Mariners,即尖沙咀海員俱樂部)、土瓜灣等到鑽石山,可惜因當天的日資財團因石油危機退出未能完成。我從來就不相信所謂「鬧鬼」的傳聞,不過我倒想過為什麼當年地鐵不能依照所謂「早期系統」興建,而造成了今天的所謂的「修正早期系統」?不然地鐵(今港鐵)早就通到土瓜灣了。


延伸閱讀:
YouTube:香港地鐵興建工程 Part 1:很珍貴而經典的紀錄片,有字幕,方便不會廣東話的朋友。
YouTube:香港地鐵興建工程 Part 2
YouTube:香港地鐵興建工程 Part 3
YouTube:上環地鐵站E出口神祕迷你月台
YouTube:1988年8月輕鐵通車新聞:當時已有人無票乘車,我也試過坐霸王車呢。

Labels: , , , ,


Comments:
韓戰期間,隸屬中國人民志願軍的1萬多名戰俘選擇到臺灣,其中第一批於1954年1月23日由韓國仁川港搭美國軍艦抵達基隆, 此為123自由日的由來,但該紀念日已於1993年廢止.
 
多謝你的解說,隨著時局的轉變,許多可歌可泣的史實被掩沒、被遺忘。不是同事提醒,我早忘了蔡卓妍狂馬來西亞「後窗bra解」的事件。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