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6, 2009
參觀歷史博物館展覽和香港2009郵展

今明兩天香港所有博物館都會免費開放,因為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不過今年並沒有在文化中心擺攤位發香港和以外博物館文宣品的活動,香港從2001年開始慶祝國際博物館日,我也忘了從那年起參與相關活動了。說來我也很喜歡拿文宣品,早陣子就分別收到了香港電台寄來的記事簿、控煙辦寄來的沙灘蓆,稍後會收到運輸署的紀念品(曾經收過該署某組寄的筆,這是另一個組的),說到尾還是參加那些部門出版的通訊(newsletter)的quiz拿的。

展覽中展出一件跟郵政和集郵全無關係的展品,是一塊來自格陵蘭的巨冰。在展館有專人導賞關於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香港郵票。維多利亞女王於1837年登基,1840年就發行了「黑便士」郵票。1841年香港開埠,1862年就發行了香港第一套郵票(該套郵票在「摩登都會:滬港社會風貌」也有展覽)。香港維多利亞女王的郵票特色是直至女王於1901年駕崩,票面上的肖像永遠都是她年輕時的形象。不像英國及其他屬地後來換了所謂「成熟版」(matured)的肖像,我猜或許是紀念她很年輕(22歲)香港就開埠。我問導賞員為什麼第一套香港郵票的面值是那麼零丁(按:2先時[cents,現稱分或仙]、8先時、12先時、18先時、24先時、48先時、96先時),是要對應英鎊匯價嗎?他認為是為了易於搭配郵資。還有印花稅票(stamp duty,時稱「印捐士擔」,用於借據、房契等用,我也有一枚15先時的「印捐士擔」)什麼時候停用?他說是女王任期末期。
當日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了所謂「六四事件已發生多年,國家取得驕人成就,為香港帶來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相信港人對國家發展有客觀評價,更稱這想法代表港人整體的意見」的言論,kor lao yeh(粵劇用語:可怒也!)有人認為曾蔭權缺乏了quick wit,我為我自己是「平凡人」感到高興,因為每人都擁有quick wit固然很理想,不過也實在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就正如不見得每人都必須寫得一手如同論壇版寫手或名blogger的犀利文筆,也不見得人人面對記者訪問都會訪談技巧,對答如流。我想到法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I am the State]),也想到一次中華民國駐華大使周書楷曾跟宋美齡說「我是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宋卻說「我就是中華民國」。我又想到儒家有所謂「道統」的觀念,就是什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有人把它延伸到朱熹、王陽明、孫中山甚至蔣介石,我曾問過那麼中國的領導人是不是就可以站出來說:「我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甚至「我就是中國文化」?The answer...is blowing in the wind!
延伸閱讀和欣賞:
Yahoo!新聞:「代表港人論」 曾蔭權又失言道歉
YouTube:曾蔭權話代表整體香港人!泛民拉隊離場抗議! CCTVB, CCATV 睇唔到的現場片段!
YouTube:Bob Dylan:Blowing In the Wind: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本Blog:2008年國際博物館日
YouTube:Oncc:郵政三年銷毀450萬件賣剩郵品
Labels: Blog主行腳, 所思所感, 把歌談心, 文化探索, 本地時事, 歷史足跡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