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1, 2006
Sawaddee, Namaste...Vale!
周四與Gary往海港城Page One,之前往海防道一間叫新亞洲會所(New Asian Club)的印度-尼泊爾菜館晚膳。一兩年前我到過該處,當天是一位來自博克拉(Pokhara)的尼泊爾籍朋友給我介紹的。當我們乘升降機上會所的時候,碰到一對尼籍母女。我給她們說了一句"Namaste",Gary不明白,我給他解釋說就是印度-尼泊爾語的Hello,尼籍婦人還正式的Namaste還得要合十。我知道Nama就是南無阿彌陀佛(Namo Amitabbha)的Namo,原意是「歸依」或「敬禮」。
席間談到羅馬演說家西塞羅(Cicero),因為他買了西塞羅的文集。以往他還買過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和馬克.奧利流(Marcus Aurelius)的沈思錄(The Meditations)。我和他是當我在又一城Page One工作時認識的,當時我給他尋找一套設計書,當晚買了一本Dover出版的羅斯福講詞集。
Page One在晚上十時關門,在2150你會聽到一段這麼的announcement:"Thank you for shopping at Page One Harbour City (Festival Walk或其他分店), we will be closed in 10 minutes. Our working hours are from 10:15 a.m. to 10 p.m., and we hope to see you again soon, good night!" 久違多時了!深刻記得一晚當Gary來了一會兒,我就親自讀出這段announcement,讓他很驚訝,原則上每晚的announcement是由當席的Customer Services Officer宣讀的。
周五教會有佈道會,放映影音使團製作的明日之主,講南亞海嘯和土耳其阿拉臘(Ararat)山發現了疑是挪亞方舟的古船。周六短周,團契暫停聚會,參與國學講座,參加者38人。有參加者想去北韓,不過旅行團參加者乏人未能成團。今次講後漢書.宦者列傳,講者談到「刺客」一詞的「刺」粵語該念「戚」,因為是「七亦切」,這樣切韻又的確是「戚」(qi)。現在「刺」一般的粵音是「次」,國音是cì。講者認為現在很多香港人把「行刺」念成「行食」,他認為「始作俑者」是朱維德(一位香港節目主持人兼旅行家),該念「行戚」。修習國文的人的確很講求正音,動輒拿起「廣韻」之類的韻書。可是有一派的人認為語言會經過時間和歷史因素而慢慢改變,所以約定俗成也無不可。我只得這麼說,有《刺客正傳》,來個「食」客(是「食客三千」的「食客」還是「吃東西的人」呢?)正傳也無不可,只是要是我念成「戚」(qì)客正傳相信她也不會怪我念錯。
拉丁文也有類似的現象,我沒有學過拉丁文,不過也略知一些拉丁語的發音規則。比方"Caesar"在拉丁文該念"Kaiser","Scissor"只是英語的發音;"Cicero"、"Et cetera"也分別該是"Kikero"和"Et Ketehra"。我未知Tom採取那一套讀音,不過我除了比較正式的討論場合,一般的時候我還是按conventional的英語式讀法。
我的媽媽為了替中三學生補習,特地買了一套附CD-ROM的英文課本,很認真的練習英語發音。不過對於一些本來就不是英語的借詞比如piranha(比拉魚,原為葡文,h念y)、beige(淡黃色,原法文、ge念zh)就感到很難念,必須多次練習。我告訴她:「這本來根本就不是英語。」所以不少朋友覺得我對這方面非常執著,現在我也「嚴以律己、待人從寬」了。英語廣納百川,從世界幾乎大部分語言吸取新字新詞,成為詞彙豐富又當生命力的現代語言。有些保留了本來的念法,有些英語化(anglicised)了倒是事實。
周六和周日傍晚探訪外公,周日瑪嘉烈醫院門外有電視台的採訪車,原來昨午機場附近四位工程人員被雷擊,傷者被送到醫院。六叔公來訪,贈我他親書的主禱文。有一位叫Thai Trieu的病友,看名字是越南人。可是護士把他當成泰國人,還給他說「Sawaddee Ka」(泰語女性說的你好,男人說的是Sawaddee Kraab,她起初也說錯了),不過媽媽也認為他是越南人。
Vale! (拉丁文的再見,常用於書信結尾。音WA-leh,不要念成英語的vale)
延伸閱讀:
國學講座講者黃兆顯先生的簡介
阿菲:從藝術治療到香港個性書坊(正文及留言部份):如果我和Gary是一段書緣,這是另一個書緣故事。
敬悼一位不知名的病友 (?-20/8/2006):我們看到醫院人員推著一輛黑箱車乘升降機前往安息居,家屬在號哭。
席間談到羅馬演說家西塞羅(Cicero),因為他買了西塞羅的文集。以往他還買過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和馬克.奧利流(Marcus Aurelius)的沈思錄(The Meditations)。我和他是當我在又一城Page One工作時認識的,當時我給他尋找一套設計書,當晚買了一本Dover出版的羅斯福講詞集。
Page One在晚上十時關門,在2150你會聽到一段這麼的announcement:"Thank you for shopping at Page One Harbour City (Festival Walk或其他分店), we will be closed in 10 minutes. Our working hours are from 10:15 a.m. to 10 p.m., and we hope to see you again soon, good night!" 久違多時了!深刻記得一晚當Gary來了一會兒,我就親自讀出這段announcement,讓他很驚訝,原則上每晚的announcement是由當席的Customer Services Officer宣讀的。
周五教會有佈道會,放映影音使團製作的明日之主,講南亞海嘯和土耳其阿拉臘(Ararat)山發現了疑是挪亞方舟的古船。周六短周,團契暫停聚會,參與國學講座,參加者38人。有參加者想去北韓,不過旅行團參加者乏人未能成團。今次講後漢書.宦者列傳,講者談到「刺客」一詞的「刺」粵語該念「戚」,因為是「七亦切」,這樣切韻又的確是「戚」(qi)。現在「刺」一般的粵音是「次」,國音是cì。講者認為現在很多香港人把「行刺」念成「行食」,他認為「始作俑者」是朱維德(一位香港節目主持人兼旅行家),該念「行戚」。修習國文的人的確很講求正音,動輒拿起「廣韻」之類的韻書。可是有一派的人認為語言會經過時間和歷史因素而慢慢改變,所以約定俗成也無不可。我只得這麼說,有《刺客正傳》,來個「食」客(是「食客三千」的「食客」還是「吃東西的人」呢?)正傳也無不可,只是要是我念成「戚」(qì)客正傳相信她也不會怪我念錯。
拉丁文也有類似的現象,我沒有學過拉丁文,不過也略知一些拉丁語的發音規則。比方"Caesar"在拉丁文該念"Kaiser","Scissor"只是英語的發音;"Cicero"、"Et cetera"也分別該是"Kikero"和"Et Ketehra"。我未知Tom採取那一套讀音,不過我除了比較正式的討論場合,一般的時候我還是按conventional的英語式讀法。
我的媽媽為了替中三學生補習,特地買了一套附CD-ROM的英文課本,很認真的練習英語發音。不過對於一些本來就不是英語的借詞比如piranha(比拉魚,原為葡文,h念y)、beige(淡黃色,原法文、ge念zh)就感到很難念,必須多次練習。我告訴她:「這本來根本就不是英語。」所以不少朋友覺得我對這方面非常執著,現在我也「嚴以律己、待人從寬」了。英語廣納百川,從世界幾乎大部分語言吸取新字新詞,成為詞彙豐富又當生命力的現代語言。有些保留了本來的念法,有些英語化(anglicised)了倒是事實。
周六和周日傍晚探訪外公,周日瑪嘉烈醫院門外有電視台的採訪車,原來昨午機場附近四位工程人員被雷擊,傷者被送到醫院。六叔公來訪,贈我他親書的主禱文。有一位叫Thai Trieu的病友,看名字是越南人。可是護士把他當成泰國人,還給他說「Sawaddee Ka」(泰語女性說的你好,男人說的是Sawaddee Kraab,她起初也說錯了),不過媽媽也認為他是越南人。
Vale! (拉丁文的再見,常用於書信結尾。音WA-leh,不要念成英語的vale)
延伸閱讀:
國學講座講者黃兆顯先生的簡介
阿菲:從藝術治療到香港個性書坊(正文及留言部份):如果我和Gary是一段書緣,這是另一個書緣故事。
敬悼一位不知名的病友 (?-20/8/2006):我們看到醫院人員推著一輛黑箱車乘升降機前往安息居,家屬在號哭。
Comments:
<< Home
維基了,Publius Vergilius Maro (October 15, 70 BC – September 21, 19 BC), later called Virgilius, and known in English as Virgil or Vergil。Vergel大概是較舊的用法,就像「傳統」而「固有」的英文的Macau是Macao(這也是內地政府一直堅持要用,澳門特區政府回歸後要改用的。)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