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6, 2006

 

未來へ(Mirai E)

大家或許奇怪,為什麼這回的題目出現了日本假名?近日聽到同事的MP3,有劉若英後來的日語版。很喜歡,頭那句"hora"(hola)的讀音還極像國語「後來」二字。結果抓到了日文歌詞和中譯,可惜沒有羅馬拼音,未能隨唱,或許要向懂日語的朋友徵求了。



(2006年4月2日補述:多謝Jocelyne的解釋,也終於找到羅馬拼音)

《未來へ》 作曲、作詩:玉城千春 唄:Kiroro

ほら足元を見てごらん
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
ほら前を見てごらん
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
母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優しさ
愛を抱いて步めと繰り返した
あの時はまだ幼くて意味など知らない
そんな私の手を握り
一緒に步んできた
夢はいつ空高くあるから
屆かなくて怖いねだけど追い續けるの
自分の物語(スト-リ-)だからこそ諦めたくない
不安になると手を握り
一緒に步んできた
その優しさを時には嫌がり
離れた母へ素直になれず
ほら足元を見てごらん
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
ほら前を見てごらん
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
その優しさを時には嫌がり
離れた母へ素直になれず
ほら足元を見てごらん
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
ほら前を見てごらん
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
ほら足元を見てごらん
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
ほら前を見てごらん
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

Mirai E - Kiroro

Hora ashimoto wo mitegoran
Kore ga anata no ayumu michi
Hora mae wo mitegoran
Are ga anata no mirai

Haha ga kureta takusan no yasashisa
Ai wo idaite ayume to kurikaeshita
Ano toki wa mada osanakute imi nado shiranai
Sonna watashi no te wo nigiri
Issho ni ayundekita

Yume wa itsumo sora takaku aru kara
Todokanakute kowai ne dakedo oitsuzukeru no
Jibun no SUTOORII dakara koso akirametakunai
Fuan ni naru to te wo nigiri
Issho ni ayundekita

** sono yasashi wo toki ni wa iyagari
Hanareta haha e sunao ni narezu

* repeat

** repeat

* repeat

Hora ashimoto wo mitegoran
Kore ga anata no ayumu michi
Hora mae wo mitegoran
Are ga anata no mirai

Mirai e mukatte yukkuri to aruite yukou

(中譯):向著未來 
作曲、填詞:玉城千春 主唱:Kiroro (日本二人女子組合)

★喂,看看你的腳下,
這是你要踏上的征程
★喂,看看你的前方
那是你的未來
媽媽向我傾注了無限的慈愛
不斷教誨我要懷著愛向前邁進
那時年幼的我 卻一無所知
就這樣牽著我的手
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到今天

夢總是那麼的虛無縹緲
實現不了 讓人心焦 但還是要不停的追趕
正因為這是自己的故事,誰又能輕易善罷甘休
一感到不安時就握住我的手
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到今天

媽媽的慈愛有時讓我厭倦
如今我離去,對媽媽發誓不再淘氣
向著未來,穩步邁進!

延伸閱讀:本blog:後來

Labels:


Friday, March 24, 2006

 

如果,阿菲在你心中是/ 不是天后......

近日讀到一則報導,讓我很感動。李亞鵬談到王菲,他強調自己只想說的是,王菲在大眾眼裏跟在自己眼裏肯定是不同的。如果是一樣的話,怎麼可能做夫妻呢?如果王菲在自己眼裏也是一個天后的話,那李亞鵬每天聽王菲的歌就可以了,每天(像歌迷那樣)說Hi就可以了,或者去喜歡或者去敬畏就可以了。

對啊,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有過讓你渴慕、崇拜甚至「敬畏」的偶像、「天后」甚至「女神」。有些人甚至會有幸在生命中碰上這種人,不過有些人當發現了他們的favourites的真像,會感到失望和幻滅。可是,有些人卻會像李氏(雖然我不怎麼特別喜歡他,或許還嫌他的名字「娘爆」)般,因為對方的與別不同,超越了一般人心目中的什麼天后什麼女神的,而有著特殊而神妙的感覺和關係。當然,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或許大家早就讀過一篇叫放棄一個人,談何容易的文章,甚至在電郵中傳來傳去無數次了。大概是說有一種朋友你會對他/ 她多了一份關心,縱然因各種原因未能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你們還是可以做無所不談的朋友。對方遇到困難時,你會盡你所能的幫助對方,從不會計較誰又欠了誰。這種「特別的朋友」固然難能可貴,可是要是搞得不好會是你終生的遺憾,甚至連普通朋友也當不成了。當然處理得好,這種朋友還是會永遠真心真意用心去關心你的。

Labels:


Wednesday, March 22, 2006

 

意猶未盡,再談兩位老師

上文談到我的大專時代的老師,意猶未盡,再說兩位。話說上次參加無邊吹水會前我到了花園街公共圖書館,發現了一本關於語文教學的書,內有中四五時教我國文科的嚴惠英老師的文章。那本書其實以往早見過,只是該書又厚又重,閱讀收藏甚不便,結果當日再找到才決定把該文影印收藏。嚴老師出身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要是你跑到新亞有一堵牆是刻有新亞自建校以來所有畢業生的名字,細心找你會找到她。曾於母校喇沙書院(La Salle College)任教,後轉到香港理工大學。我記得一位在理大念測量的同學曾說他一進大學時是無須修國文的,後來嚴老師來了那年才規定必修。幸而他來得早,不然中學要讓她教國文,大學還是要讓她教國文!

談到理大測量系,或許大家聽過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這間測量師行,原來它跟喇沙書院挺有淵源。據我那位同學說,仲量聯行本來叫仲量行(Jones Lang Wootton),而LaSalle本來是LaSalle Partners,據說就是在美國的一班喇沙會學校的校友搞的。1999年仲量行和喇沙合夥公司合併成仲量聯行,不竟中文名如果叫「仲量喇沙行」太古怪了,所以叫仲量聯行,含聯合之意。

樹仁學院念書的時候,我曾參加校內的圖書館管理及發展委員會(LMDC)。校內有四個委員會是有學生委員的,LMDC是其中一個。如果有意參與委員會的學生多於一人是需要競選的,大二那年我依足手續登記、寫政綱,結果在無人角逐下「自動當選」。會議第一件事就是選主席,結果一位印度籍老師(恕忘了名字)當選。所以我第一次發言以及之前的政綱、參選書都是用英文的。可是原來她會粵語我才不堅持用英語發言。第二年我想連任,得到了同學支持。可惜原來這種委員會的學生委員是只能當一屆的,我的參選書當然宣告無效啦,不過該屆印籍老師還是要邀請我開會。最深刻記得一次她在路上看見我,用英語問我對圖書館還有什麼意見,我喘噓噓的回校。我說剛去了"Protest",因為當時北約「誤炸」了中國駐貝爾格萊德的大使館。

延伸閱讀:
仲量聯行的歷史
肥力:「誤炸」有感

Labels: ,


 

重遇妳,在商務印書館--讀《香港推廣普通話精英錄》


書名:《香港推廣普通話精英錄》
編者:于星垣
ISBN:9628035533
售價:HK$68.00
出版社:鷺達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一次到佐敦道的商務印書館偶然看到上面這本書,書中介紹了九位自七十年代起致力推廣普通話的傑出人士。其中一位就是大專時教我普通話的李娥珍老師,所以買了。據書中說李老師年輕時在北京上海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學畢業後考進了上海醫科大學。可惜未畢業就發生了文革,讓她壯志難酬。

1978年移居香港後,因為內地的醫生資格不被認可,李老師放棄了醫學專業,連心愛的古典音樂都放棄了,以教授普通話、宣揚中國文化和人文精神為職志,1990年還到北京語言大學深造。

書中用了不少篇幅提到她在2000年為當時的樹仁學院搞普通話節和各種到內地的交流團,不過我在樹仁四年一個校方搞的交流團都沒參加過。書中也提到她跟學生的深厚情誼,比方說有學生親自燉了燕窩湯給老師享用,我沒親眼見過,但我聽說過。

或許該書的出版社或編者有特定的背景或意識形態,書中某些觀點對某些人比較難接受。比方說自1967年暴動以後,講國語的人會備受排擠,被目為「左仔」。我就很質疑,六七十年代國語電影和時代曲(雖然是來自台灣的)很風行喔。書中談到「殖民地教育的荼毒」,因為李老師一次問學生中南海在哪兒、是什麼地方,學生居然答出「出保鏢的地方,因為有一部電影叫『中南海保鏢』」或「旅遊勝地,因為北京有北海公園,中南海想也是」,而不知道是國家領導人辦公的地方。反而問到白宮白金漢宮,學生都回答準確。不過我印象中,或許始終是在香港,李老師在課堂中絕少談意識形態。雖然在教中國的省市自治區,老師曾對同學說我是全知道的。只是我根本就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還告訴老師當時我在參加學校團契的關心中國小組,所以我知道,還用國語說出組長的名字。真的,我倒曾質疑為什麼我對加拿大這個國家竟然那麼陌生,是我以前念書不用功麼?原來根本無須怪,究竟是不是什麼「殖民地教育的荼毒」我也難說得清楚。我倒記得當教地名的那一課,講到釣魚台。老師說這個可以去,有錢就可以,那是釣魚台國賓館,不過要去那個就比較難了。那是正值保釣行動,陳毓祥殉國。

我曾經接受兩位老師教授普通話,有時老師們對同一課題會有不同的理解。比方教姓氏吧,姓翟有些老師會說是「翟克誠(Sir Piers Jacobs,前香港財政司)的翟」。可是李老師卻說翟克誠是英國人,你總不能說克林頓(柯林頓)姓克或柯或彭定康姓彭吧!不過姓郝大家都說是郝柏村的郝,現在要說成郝海東(一位內地足球員)了。我就有一位同事姓郝,他還曾在高雄念五專。通常教普通話的老師第一課總會教每位學生念準自己的姓名,結果李老師一看到我的名字就說:「鄧明暉,那是鄧小平的鄧,很偉大的名字。」

我記得老師說過六十年代後中蘇交惡,俄國人很刻薄,向中國「迫債」,比方說那些運俄的豬肉肥肉要切得一點也沒有。我看陳婉嫻的專欄也說當時俄國人曾設計了一個模,所有運俄的蛋得符合那個模的大小,大了小了都不行。國情教育是必要的,只是意識形態的糾結,家仇國恨又那麼多,有時可真難說清楚。

李老師是中國國家語言及文字委員會(國家語委會)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測試員,有一次她還特地打電話給我想請我考這個試。不過我擔心要交一大筆考試費又考不好,因為老師對此很嚴格,要背誦很多指定文章。結果當我google老師的資料,居然發現一個討論區同學稱她為「樹仁毒婦」,言其常要學生背書,痛心之餘也深明她的苦心。不過我要告訴大家,在中國內地要當演員、新聞報導員和播音員必須考獲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甲等(最高級),葉璇就是這種(雖然很多人只記得她的身材和緋聞,但她居然是念政治學的!)。趙薇我不知道,但她的國語很標準。台灣的情況我不知道,但似乎沒那麼嚴格。老師還曾想介紹我學某種拼音輸入法,但市面始終以倉頡和速成為主(雖然我也很慢,我也曾戲稱它為「唯一的輸入法」、「倉頡霸權」,但無奈現實就是這樣)而沒有學。

Labels: , ,


Saturday, March 18, 2006

 

從九鐵事件,到暴動史的一頁

近日九鐵的事件,田北辰宣稱自己「西化」(難聽點是挾洋自重)。但觀乎他事必躬親的舉措,我覺得比較像傳統的中國人。我很想知道九廣鐵路局(1983年九廣鐵路公司化以前的政府部門)的歷史,可是維基百科和很多官方資料都幫不上忙,或許要到歷史檔案館找當時的KCR Annual Report了(樹仁大學圖書館有的!)。

我曾於幾年前到過位於觀塘的香港歷史檔案大樓,不過囿於它的開放時間,想去也不易了。不竟歷史檔案館雖對公眾開放,可是它的「用家」卻主要是學者、學生和專業人士,一般人也鮮有這麼的時間和心力研讀原始資料(primary sources)。當我參閱歷史檔案館的網頁,有一個專門介紹政府海報的部分和館藏精選的環節。有關九廣鐵路的資料是一張圖片,取自九廣鐵路一份在1945-1951年的檔案,是1947年在位於尖沙咀的九龍車站卸下火車機件的照片。



更有趣的,是在有關法律與秩序--社會動盪的部份,看到兩張1967年暴動期間港府印發的宣傳品,我早在2000年由歷史檔案館搞的「改進香港」政府海報展覽看過了。只是我希望大家細心看看內容:




宣傳品反覆強調「自由」,漫畫更闡釋了今天說的行動、選擇及遷徙的自由(有一項更與世貿會議(2009/5/31按:該連結已失效,但仍保留以保存歷史[for historical purporse])期間一套宣傳片的信息異曲同工)。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那班貌似「左仔」的人試圖撬開寫著「民主自由」的圍牆。似乎,那時香港或許已有很多自由,只是民主喔,除了「民主」二字我看不出香港當時有什麼民主。

還有一點是,一則資料提到:「五百多個團體聲明......包括小販、醫生、紅伶......團結一致,堅決擁護政府」。我想到暴動期間很多「左派」人士成立了所謂「鬥爭委員會」,作曲家黎小田的父親黎草田搞過,連一群陳寶珠的粉絲也搞了個「寶珠鬥委會」(因為陳寶珠和蕭芳芳當時據說是支持港府的)。宣傳品給市民的信息彷彿是:「你們不要驚的,信我啦,支持我們香港政府,就是你的偶像也支持。」不過,相對內地、日本(我還沒見過台灣的),香港當時的政府宣傳海報的設計就來得粗糙,沒那麼精緻了。以前東周刊有一個專介紹內地海報的專欄,不過因意識形態的關係我較喜歡英國和香港70年代後到回歸前的。有一本叫Hong Kong in Poster,由許敬雅先生(Arthur Hacker,就是垃圾蟲的設計人)著的書就是專介紹香港政府宣傳海報的。歷史檔案大樓還可看到政府宣傳片,網上就看不到了。

延伸閱讀及網站推介:
Sam:田北辰辭職
台灣的國史館
台灣的國立編譯館:有一個介紹民國以來至今的教科書部份我很有興趣。
Weekend Standard: Man with the Past:許敬雅的專訪

Labels: ,


 

勝莫驕--敬悼譚江柏(1912-16/3/2006)

昨晚從無線電視東張西望節目得悉譚詠麟的父親譚江柏先生去世。據資料譚老為球壇名宿,1936年曾代表當時的中華民國前往柏林參加奧運足球賽。曾效力南華、東方等球隊,還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回國服役,任滇緬(雲南緬甸)公路的運輸大隊長。譚老可說是圈中的模範父親,曾勉勵譚詠麟「勝莫驕」、「做人要負責任,答應了的便任何情況下也要完成」、「不要計較,做好本分,不要計較成果」。阿倫也說﹕「因為這些教誨,我努力去做,可以幫人的便幫,答應了一定要做,這成了我的信念。我有今日的成績也是父親的鼓勵。」在阿倫心目中,父親是他的大英雄。

雖然上面的話看來老生常談,可是我想到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缺乏這種信念了。有一句夏威夷諺語說:「一年之計,種芋頭;十年之計,種koa(一種樹木);百年之計,要教懂孩子何謂愛」,我想起我朋友那位十九個月的兒子,他現在不明白,我粉希望他將來能明白,他那位「契伯」(乾伯伯)是多麼重視愛和友情,參與過不少公共服務和社會行動,也有著一大堆「信念」的人!近日有人給我談到在天主教要洗禮得請人作他的代父代母,不過現在或許已徒具形式了。我倒欣賞它背後的精神,是要對一個人的信仰要作一生的承擔。

從譚老,我想到外號「阿叔」的林尚義。我曾有幸一次在原清水灣電視城與他見面,他在五六十年代也是當時的中華民國代表隊的成員。而這個所謂中華民國代表隊的成員居然全來自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說來有趣,林語堂說過:「中國的正式國號(指當時)是中華民國,可是觀乎這個國家『萬般皆下品,惟有官兒高』,這個國家該叫做『中華官國』!」

延伸閱讀:
蘋果日報:譚詠麟喪父
蘋果日報:叱吒球壇銅頭立威
明報:阿倫銘記教誨:我有今日成就全靠爸爸鼓勵 譚伯病逝享年95歲
明報:子視父為大英雄 父是子忠實歌迷
菲爹紅茶說(留言部分):小P談到他的父親,提到他的信念,一段香港和台灣史,近日blog主的一篇新作還提到菲爹對阿菲的苦心。

無言感激 譚詠麟
曲︰神林早人/深澤德 詞︰小美

每次遇上夜靜沒法去入睡
最愛看舊照舊物或會悄落淚
彷彿將從前的歡笑
過去落寞的眼淚
再緬懷 內裡血汗水

*偶爾倦透倦極或會說負累
每每念到是熱愛卻伴聚
歡呼聲時常衝擊我
教我踏步不畏懼
縱有困難 亦要拼命追

#歲月無聲消逝 歡呼中不會醉
得到了我會繼續進取
信念藏於心內 感激暖暖熱愛
即使我有淚 笑著強忍

愛上了夜裡靜悄像透似熟睡
最愛笑但最是害怕假面具
心坎中無形的鬱結
也有熱淚想下垂
卻倒流 換上血汗水

重唱 *,#

歲月無聲消逝 講一聲真愛你
歌聲裡竭力獻盡每分
信念藏於心內 感激千千百句
即使我有淚 笑著強忍

Labels: , , ,


Friday, March 17, 2006

 

從維基百科說起

近日,我花不少時間看維基百科。它為我寫作帶來莫大方便,不懂的詞兒我靠它和教育部國語辭典翻查,也讓我吸收不少新知識。我昨晚查惡搞(Kuso)一條,讓我知道了釋義之餘,最讓我驚訝的,是它所舉的例子,居然包括肥榮的作品他賣我俾迪士尼,說是「惡搞」陳曉琪(Kellyjackie)的名曲他約我去迪士尼。這首歌的故事我是知道的,算不算大概要請熟悉惡搞文化的朋友來評價了。只是曾幾何時,兩首歌可說是我的感觸之歌。一次在電台聽到,甚至越聽越不想聽。只是近日在地鐵看到一則廣告,上書「代言人陳曉琪小姐」,我居然忘了她是誰。

一次查友情,結果找到了朋友男朋友女朋友之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談到「對於女性而言,沒有戀愛關係的要好男性友人稱作『青杉之交』;而對於男性而言,要好的女性朋友又稱作紅粉知己紅顏知己」。起初我還看成了「青衫之交」,看清楚原來是杉。用衫來形容友情是有的,我知道布衣之交。我就不明白為什麼要用杉而不是松柏之類的植物來形容這種友情,出自何經何典也查不著。我想到詩經裡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可見「杉」字還是沒有著落,也大可索性稱為「青衿之交」了。「青杉之交」有待破解,有知道的請告訴我。

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是雅利安人(Aryan),我說是一種源自印度北部的人。結果他問我印度北部的人跟德國拉上什麼關係(他對關於希特勒的歷史感興趣)。我答不上,我猜是人口遷移吧。結果查了些書,原來我的理解是正確的,在維基百科也得到印證。「雅利安」其實原本是梵文「高尚」之意,只是後來納粹分子改變「雅利安」原來的意義,用這個字眼指「高尚的純種」,認為德國人是雅利安人的典範(德國國歌有言:「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世上的一切」)。或許,一開始就能擁有正確的知識和觀念是很重要。寧願什麼都不知道甚至無知而去求知,好過一開始就先入為主接受了錯誤的觀念,後來才恨錯難返

今天(3月17日)是聖帕特里克日(St Patrick's Day),就是紀念公元四世紀把基督教傳到愛爾蘭パトリック(哈哈,也終於找到Patrick的假名寫法),他是愛爾蘭和所有叫Patrick的男士的守護聖人(Patron saint,天主教稱為主保)。當天在一些酒吧會販賣一種「綠色啤酒」,連芝加哥河也會在當天被染成綠色



3月18日補述:多謝倉海君的資料,我在網絡上查到「青杉之交」是有人用的,但於典無據。我懷疑是因為國語杉衫同音,一音之轉而已。我懷疑這個詞兒源自網絡文化,無論如何,這個詞兒粉有詩意。我談到跟衣服有關的形容友情的用語,我想到「袍澤」,指戰友之情,典出《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Labels: ,


Wednesday, March 15, 2006

 

仗義執言

近日馬評人董驃去世了。他的靈堂掛有「仗義執言」四字,讓我印象深刻,連一副輓聯也把他比作「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董狐。

說來慚愧,「仗義執言」有時我也做不到,也曾朋友說我的blog有些東西是不敢寫的。真的,國人的文化一面稱揚「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另一方面卻說「槍打出頭鳥」、「沈默是金」,有「楊修之死」那種勸人保護自己,要明哲保身的故事。一壁講「無事不可對人言」,另一壁卻說「逢人只說三分話」。不能說矛盾,要敢言還是要慎言,或許是人在不同的處境採取不同的態度吧。

一次我在某公聽會發言,同學在有線電視看到了實況,他後來還對我說當天我「正義」的發言,有同學甚至在電郵說:"Patrick, I'm proud of you!"。遺憾的是如今偶爾會因家人、工作和各方面的理由,「豪情不再,壯語無聲」(梁家傑語)。有時也想到當日曾經熱情的Patrick,有一天或許可真的變成了「沈默的大多數」!

上次我談到「敬悼」,我也曾經因為董驃是馬評人而不去「敬悼」他。當我得悉某奧斯卡得獎電影是某種主題,我也想過把它合理化(rationalise)為「友情」(後來李安說成愛),結果我還是要談,只是拐個彎談導演而已。或許當我渴望再一次有人「以我為傲」,我或許要重新學會「仗義執言」。

敬悼董驃(1933-2006年2月22日)

董狐筆耀亞洲大義敢言各界同尊今伯樂
驃叔名揚香港雄才特顯全民共仰一宗師

延伸閱讀:
肥榮:董驃

後記:大三念方法學(Methodolody)一科,老師曾要求大家利用課程學會的方法學理論,去驗證正氣歌中「正氣」(righteousness)這個觀念,並作為考試題目。所以我對「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印象特別深刻!

Labels: ,


Monday, March 13, 2006

 

從中女到彈性女郎

近日讀到一篇任賢齊的專訪,說到久沒來香港,粉多雜誌上的時興廣東俗語,什麼潮爆、喪啜之類都不懂了。一次在劇本看到「中女」一詞,以為是中學女生,誰知是又胖又醜的中年女子,讓他很失望。

其實那些俗語還不是來自那些MK仔(旺角[Mong Kok]的年輕人,有人甚至說旺角是香港很多「潮語」[潮流用語]的發源地),有些人會覺得很鄙俗,不屑一學一用。結果一次我跟同事用上「中女」一詞,同事很奇怪這種詞兒是出自Patrick的口的麼?我還是從流行雜誌學的。結果他說「中女」是有定義的,我想「中女」不就是中年婦女麼?他說「中女」是指28-40歲的女性,源自按摩(massage)行業,服務員會問顧客「要中D定係young D?」,我也不知道那個range是誰定出來的。

近日讀到一本叫《上海租界史話》的書,提到「彈性女郎」一詞,是什麼呢?居然是"Dancing girl"在當時上海的譯法,「彈性」還是傳統的英式讀音(現在大家一般都念美式的了)!當然,如今的中女為了要減肥而去「彈性」的不少,還有專門以舞蹈來減重的療程。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MK文化
維基百科:死死主義

Labels:


Sunday, March 12, 2006

 

可樂廣告歌--回應Sam

Sam近日談到一個可口可樂廣告,也談到竹葉青酒的廣告,那反映了英國治下的香港華洋關係和基層生活。我曾於友blog談到,廣告標語和宣傳歌是我們很多人的集體回憶。有時當你有機會認識香港以外的朋友,真有那種「天下一家」的感覺--大家都到7-Eleven麥當勞去,喝著相同的飲品--儘管包裝上印著的是中文、英文、泰文甚至阿拉伯文,連工作和生活都是那麼的相似,這是全球化喔!這一回我給大家分享兩首可樂廣告歌,是十多年前的。一首歌頌真摯的友情,另一道出了人們對自由、和平和民主的期望。或許大家都忘了,恕乏melody,大家或無法隨唱:

珍重這刻,他跟你結伴行。
同對歲月及人生,
在這世界我可歡笑地做人。
有愛就是原因,
同行是你,share with Coca Cola。
縱暫別離,良朋是你,
無可擋的感覺!

這世界主宰和平自由,
憑理智勝一票,
令世界更可愛。
世上歡笑,青天朗日照,
我愛世界有Pepsi,我愛世界有真愛。
我愛我所愛,只因我是我。
愛世界愛Pepsi,一切我主宰。

Labels: ,


 

鄭和下西洋紀念展參觀記及其他

當李安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他的弟弟李崗說「由他所帶來的文化衝擊,足以等同馬可孛羅、利瑪竇和唐三藏(玄奘法師)等古人對當時以及後代的影響。」

我的歷史只念到中三,後來也沒有專研中外交通史,李崗之言或許也是過譽。可是他提到的人物,卻讓我想到鄭和。3月8日(六)我到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揚帆萬里 — 鄭和下西洋紀念展」,看到一面那個年代的銅鼓,那是在福建省發現的;另一個在印尼亞齊(Aceh),惜在南亞海嘯中不知所終。又展覽了一幅鄭和的航海圖,出現了諸如澎湖列島、佛堂門(位於香港西貢區)、大奚山(今大嶼山)、官富場(今九龍土瓜灣或觀塘)、蒲胎山(今蒲台島)的地名,導賞員說鄭和沒到過香港,充其量是他的船隊在蒲台島南面的南中國海掠過吧。有一幅描繪當時南京的《皇都積勝圖》,我覺得很像清明上河圖。

參觀者向導賞員提問的問題也挺有趣,比方說有女學生問鄭和是否靚仔?她說鄭和自小是太監,該是很靚仔的。鄭和是伊斯蘭教徒,可是後來又信佛,會否有衝突?這個問題導賞員也難以解答,我的意見是中國人對信仰是寬容的,儒釋道都兼容。雖然有人說殷人信上帝(也有說殷人尚鬼),可是這是否等於伊斯蘭教或基督教的一神信仰也難說。鄭和的先祖怎麼信教不知道了,可是作為「小眾」在以儒釋道為主的華人社會要持守一神信仰不易,朝廷又信佛的,所以他要接受佛教文化也無可厚非。鄭和有沒有到了美洲?導賞員說有沒有也不重要了,因為現今的美國是白種人建立的。

在鄭和的船隊中,有一位叫王景弘的副使。戰後國府把南沙群島中一個西方人叫Sin Cowe Island的島命名為景弘島,南中國海還有例如鄭和群島、永樂群島、宣德群島之類的島名。永樂和宣德是明朝的年號,也是鄭和航海的年代。有一段時間我對南沙群島主權問題和島嶼名稱很有興趣,那些島都有西方人取的名字,有一個居然叫Erica Reef,中文名簸箕礁,惜現為馬來西亞占領。我不知那位Erica是何許人,不過我倒認識一位叫Erica的朋友,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講關於地水南音(一種廣東民間音樂)的講座,當天我還特別請假捧場。

汶萊有一條叫Jalan Ong Sum Ping的路據說是紀念王景弘的,展覽中譯成「王總兵路」。可是當我看到那個Ong Sum Ping,我想不就是黃森屏麼?他是在明朝時(比鄭和早一點)出使汶萊,據說現今的汶萊蘇丹也是他的祖先,不過也有人說黃森屏可能是一個傳說人物。不過在某些中國方言,「總兵」二字的讀音是Sum Ping也不奇怪,反正粵語王黃是同音的,Ong或許是閩南語的發音,至於那條Jalan Ong Sum Ping究竟是紀念王景弘還是黃森屏的就各有各說了。

香港歷史博物館是分「香港故事」常設展覽廳和專題展覽廳,兩個展覽廳是分開售票的。「香港故事」上次跟朋友參觀過,只是時間所限,走馬看花,開埠以後的只好skip過了。這一回我專看開埠以後的部份,尤其是日治時期和戰後發展的部分。放映有關日治時期短片的影室掛了好幾張那個時期的海報,有宣傳播音體操的、歸鄉政策(呼籲在港居民遷回內地)、防空宣傳和呼籲人們學習日語的,也展出了一個曾掛在中環匯豐銀行總行門前的「香港占領地總督部」的木匾。戰前教育的部分展出了現存的戰前就建立的華人中學,其中一所就是我的母校。戰後部份以公共房屋單位模型印象最深刻,案頭放著一盒中華牌鉛筆,收音機還播出那個年代的節目----有中國球王李惠堂的足球經、新聞在講九龍的騷亂和越南的局勢,提到了當時美國國防部長麥南瑪拉,有以國語轉播的夜總會節目,我不知道這些錄音片段真的是那個年代的錄音還是後人模擬的。有關六十年代香港水荒的報章報導是用兩份不見經傳的小報《香檳》(The Champion)和《中英報》而不是例如《華僑日報》、《星島日報》等當時的大報,我不知道是否為了中立的理由。

以往因工作關係,周六不能參加團契。現在的工作時間許可了,卻因偶爾的額外工作和活動仍未能穩定。作為基督徒,實當「團契優先」。可是有時外邊的活動也太吸引,而本年度上半年的無邊吹水會regular聚會又訂於每月最後一個周六,其他周六有時還有附加的。昨天終於出席到團契了,放映天地孩兒(上),也收到了最新的周會表。謹告知大家,三月和五月份的無邊吹水會regular聚會我要五點多甚至六點方能到了,附加另議,四月方能參加「全會」,不過我會想念你們,常在我心。

附:揚帆萬里 — 鄭和下西洋紀念展資料:

2006年2月22日至5月15日
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廳
入場費:港幣10元 / 7元 / 5元
星期三不設免費入場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中國國家博物館合辦

Labels: ,


 

從孫運璿,我想到嚴家淦

不知從那一天開始,當我從媒體得悉一些社會知名人士去世,我會在我的電郵(後來是部落格)寫上「敬悼XX(附生卒年月)」的字樣,結果最近居然就連米洛舍維奇這種人也「敬悼」一番了。我讀到一篇關於前台灣的行政院院長孫運璿(音璇)的文章。我想到當我得悉他離世,也想過「敬悼」他。只是一來我不熟悉他的生平,第二香港的朋友也不認識他只得作罷。可是當我讀完那篇文章,想到我形容前衛生福利司黃錢其濂「熱心為市民服務,不戀棧權位」,我想到嚴家淦。

嚴家淦(1905年10月23日—1993年12月24日),字靜波,江蘇省吳縣人。曾任經濟部部長、財政部部長、臺灣省政府主席。1975年當總統蔣中正逝世,依法繼任總統,不過任滿以後就再沒有連任了。評論一般說他謙沖(謙虛和順),不戀棧權位,在「群魔亂舞,正道不行」的政壇仍「深受朝野崇敬」,人如其字。

我預科時就讀灣仔一所中學,課餘喜到當時位於金鐘(現於灣仔)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那是台灣駐港的文化機構,當時設有圖書館,現在沒有了。當時有很多免費書籍拿的,連連戰的《我心永平》、宋楚瑜的(我忘了)也有,當然現在都送到舊書回收啦,沒地方放。有一本厚厚一大冊的嚴前總統哀思錄,大概是行政院新聞局編的,都是免費的。這種書現在要找很難了,不過這種書帶回家又放在哪兒?不過,總讓我認識了嚴家淦那個人,也認識了「謙沖」這個詞語。

說回孫運璿吧,原來他還是一位基督徒。該網站介紹了《孫運璿傳》一書。據說該書是台灣許多學校的教師向學生推介的書目,可惜小弟沒看過。當我讀到孫運璿患著重度中風,仍用心花了許多時間和力氣一字一句給學生回信。想到黃錢其濂在豁亮的Page One商務印書館大搞其簽名會也實在太幸福也太舒適了!不過可幸的,是讀者都帶著誠意和敬意面對作者,彼此相勉。我說到我跟一位朋友「互相推讓」,讓對方先簽名。結果我查考推讓一條,釋義是「謙遜辭讓」,跟那個「謙虛和順」意思真的很相近!我想到在每年的香港公共圖書館的舊書義賣,人們爭相「搶書」甚至爭奪書籍。這可跟「謙遜辭讓」、「誠意敬意」可真是兩樣的境界!(不過,現實或許也不怎麼容許這樣!)或許當大家認識了這些人物,甚至讀了他們的書,也該學學這種精神和氣度!

Labels: , ,


Saturday, March 11, 2006

 

佛拉明哥女郎

本文原載明報,作者文潔華

紀錄片導演米高.菲克斯如此形容跳佛拉明哥的女郎們:「她們彷彿為自己的性別、性感魅力和女性感覺而自豪,半點沒有在男性觀眾面前畏縮妥協。我這才曉得佛拉明哥就是關於女人的。」同意菲克斯說男人也是佛拉明哥的重要部分,他們不單跳,也彈奏樂器和演唱,也俊朗灑逸,但女人跳來似乎更加堅強,更有表現力。

連電影導演艾慕杜華也認為西班牙文化是一種女性文化,西班牙最好的演員都是女人。我不肯定這一點,但看伊娃‧耶珀貝恩娜在今屆香港藝術節裡跳,她那雙以準確弧度伸揚和撥出空間來的雙臂和玉手,便在言說一個母親臂彎的擁抱與愛;不管舞者如何年輕,還是那份堅定不移、傾倒而出的愛慾在言說著。

說佛拉明哥的音樂、舞蹈和所有一切是情感的至高表現,且是自由----無如無終和不受限制的;但它的魅力於我來說還是那些板眼和節奏下的自由。那些被社會厘定了的要求曾是如此嚴格和準確,使女人在掛心仆命的獻付和述說中不停地轉動時,還是要記住在某些位置上戛然凝住,然後才又蠢蠢欲動起來而且奔放。她的渾身解數是有限定的,且是自己迎向的限定,視之為挑戰,以及條件下的自由。「佛拉明哥也存在於時間,只是我們有沒有勇氣打開心扉,迎接生命所給予的一切。」伊娃說。

Labels:


 

香港,需要多些像你這麼的人


今午久違多時的FES導師黎惠儀打電話給我,問候我的近況,惜因事未能見面。結果我照原定計劃下班後到中環Page One參加黃錢其濂(前衛生福利司)新著《虹城》(Rainbow City)的簽名會。簽名會一點半開始,我還是第一位取得簽名的。會前先買了一本中文版,大批記者在場拍攝。會上有一位仁兄比我先來的,問我為什麼不買英文版呢?我說:「我也知道先有英文版,很多人會覺得原裝的好。只是中國人大概也該看中文版,看母語的會來得方便暢快。(說穿了,自己英文不好!我曾看了表弟妹寫得一手很道地的美加式英文而「羞慚於一己的港式英文」!只是後來想,何須羞慚?)還有我有一位朋友是當翻譯的,所以,我很敬重那些當翻譯的人。」君不見今天明報的專欄作者何慧敏談的譯者都是那些錢鍾書、楊憲益、林語堂張愛玲(又是她!)之類,難怪我要「敬重」!

當黃錢其濂就座時,鎂光燈四閃。我還在記者前跟那位仁兄「互相推讓」一番,因為他要讓我先簽名,但我要等記者拍完了照。結果工作人員指引我先簽,我跟作者說:「1995年立法局選舉我家人有投妳的票喔!」黃也很驚訝,仁兄還說她當年還是票后呢!她當年代表公共、社會及個人服務界晉身立法局,不過當時我還沒資格投功能組別。「可惜,妳就只當了這麼的一屆,不過我看了今天明報專訪就諒解了。」她說:「是啊,好馬不吃回頭草喔!」我後來再說:「香港,需要多些像妳這麼的人,那麼熱心為市民服務的人。」

對啊,香港,需要多些像黃錢其濂那種熱心為市民服務,不戀棧權位的人。

香港,需要多些像惠儀那種有牧者的心腸,適時關心朋友,承擔信仰的人。

香港,需要多些像我那位朋友那種多才多藝,熱愛藝術和學術。樂於傾囊相授,也「適時關心朋友」的人。

香港,需要多些像「那位仁兄」(恕不知姓名,或許也像我)那種熱愛書籍,關心社會的人。

或許可以這麼說,香港,需要你!

會後,我參觀了域多利監獄慈善開放日。域多利監獄建於1841年,將被政府重新發展。它曾是越南船民的收容所,所以獄內貼滿中、英、越文對照的告示。我參觀了男女囚室、廚房、教堂,看了狗尾鞭(據說是當年羅馬軍人處決耶穌用的刑具之一)、轉輪(一種刑具)、笞刑架、死刑刑具模型、囚室日誌、囚車等展品。廚房廚師由囚犯負責,也照顧糖尿病人、素食者、伊斯蘭教徒的特殊需要。不過走馬看花,沒看獄警制服、懲教工業製品等展品。告訴大家,我的舅父居然走遍了香港所有的監獄!只因他以前在大東電報局工作,要替各懲教機構裝置電訊設備。我以前也曾隨團契到過壁屋懲教所參觀,要到監獄探囚犯須向懲教署申請,還得要囚犯同意要不要你去探訪。壁屋懲教所專門囚禁年輕犯人(對不起,「年輕囚犯」在懲教所得稱為同學),而域多利監獄是羈押短期刑期的男女在囚人士和服刑期滿等候遞解離境的非香港人士為主。展期由本日至3月19日,入場費最少HK$20,收益撥歸香港公益金

延伸閱讀:
明報:黃錢其濂二三事
明報:黃太VS陳太
明報:黃錢其濂智在掌聲中退下
文匯報:海闊天空:黃錢其濂的《虹城》
蘋果日報:學童笞刑架前承諾不做壞事 萬人試坐監親子囚室施教

Labels: , , ,


 

風再起時

近日香港天文台預報自本日(周六)至下周二天氣將轉涼,外婆轉告外公說成「翻風」。當然這不算錯,這是他們的語言,可是卻讓我想起哥哥的名曲「風再起時」。曾經有人問我「萬念俱灰」是什麼意思,我想我還沒萬念俱灰你就萬念俱灰?原來他在談這首歌的歌詞。歌中又有「我浮沉了十數年」的歌詞,想起曾有同學笑說我在「政壇」浮沉了那麼多年,大概他覺得我特別關心政制發展吧!我說我倒是看著那些「政客」在「政壇浮沉了十數年」是真的!外公周一入院,周三要做手術了,大家為他代禱吧!當然,我還是忘不了為遠在日本的Jocelyne和在另一個地方Fifi誠心禱告。我會等待妳們,為妳們守候。

Anyway,這首歌送給大家:



風再起時 張國榮
曲︰張國榮 詞︰陳少琪 編︰黎小田

我 回頭再望某年
像失色照片 乍現眼前
這個 茫然困惑少年
願一生以歌 投入每天永不變

任舊日路上風聲取笑我
任舊日萬念俱灰也經過
我最愛的歌最後總算唱過
無用再爭取更多


*風再起時 默默地這心不再計較與奔馳
我縱要依依帶淚歸去也願意
珍貴歲月裡 尋覓我心中的詩

風再起時 寂寂夜深中想到你對我支持
再聽見歡呼裡在泣訴我謝意
雖已告別了 仍是有一絲暖意

我 浮沉了十數年
在星空裡閃 帶著惘然
請你 容我別去前
贈出這闋歌 來日某天再相見


但願用熱烈掌聲歡送我
在日後淡淡一生也不錯

那暖暖雙手最後可永遠伴我
何用再得到更多

重唱 *,#

仍沒有一絲悔意

深夜2357補述:Fifi還是肥來了,「另一個地方」也終於放心加上連結。

「敬悼」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1941年8月20日至2006年3月11日)

蘋果日報:米洛舍維奇獄中猝死
肥榮:屠夫之死

Labels: ,


Sunday, March 05, 2006

 

李崗談兄長李安/一樣的月光

周五在無線電視晚間新聞看到導演李安的弟弟李崗的專訪,翌日明報刊登了
專訪的全文,謹錄如下:

李崗談兄長李安 奪優良劇本獎 身家僅42元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中,《斷背山》令李安成焦點人物,就連其弟弟李崗也接受無線新聞報道的訪問,談及兄長李安的往事。李崗稱,李安的人生是大起大落,他是感性又不失理性的人,李安曾連續兩年差零點幾分而考不上大學,兄弟也哭了出來;後來李安升讀藝術專科學校,再到美國進修。

借婚宴西裝上台領獎

李崗說﹕「當年李安的生活很辛苦,太太養了他6、7年,他在台灣奪得優良劇本獎時,存款只有42元,連穿著上台領獎的西裝也沒有,是我借了結婚穿著的西裝給他。」

李崗又稱,父親一直希望李安能當上新聞局的局長或教書等工作,後來李安拍攝變形俠醫(Hulk,台譯綠巨人浩克)而感到身心疲累時,父親便鼓勵他「戴著鋼盔向前衝」。李崗又開玩笑說﹕「早知兄長有今日的成就,以前便對他好些啦﹗


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是﹕「早知兄長有今日的成就,以前便對他好些啦﹗」。我深深明白李崗的追悔,人就是這樣,所以才有蘇秦那種故事。人生的際遇,除了上帝以外,誰又會預料到?我也深深明白有些家長喜以子女的成就互相比較,甚至論功行賞。據說香港某世家大族的每年的家庭聚會,彷彿就是公司的股東周年大會。一些稍遜的知味當然不好受啦!不過這又做成了惡性循環,這種人長大了又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兒女。我曾聽電台節目說英文是沒有諸如「生性」(粵語)、「爭氣」之類的詞兒,難道說成"You must be obedient!"?當然,不見得人人要有李安的成就,但可不可以對身邊的人好點兒,讓不同際遇的人都不要那麼難受?

延伸閱讀及網站文章推介:
Sam:利是:談到親友間關係疏離的問題
農曆新年紀事(四):讀眾blogs有感及其他:我對Sam文的回應
紐約大學:李安的母校,他的父親還是校長,李安小時候就在他父親的學校念書。據說李安的電影中常常流露著很努力滿足父親的期望,這對了我的味。
羅大佑的網站:歌的故事:一樣的月光
台灣創作音樂的意義軌跡



一樣的月光 蘇芮

作詞:吳念真、羅大佑 作曲:李壽全 編曲:陳志遠

什麼時侯兒時玩伴都離我遠去
什麼時侯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
人潮的擁擠 拉開了我們的距離
沉寂的大地 在今天的夜晚默默地哭泣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一樣的月光 一樣的照著新店溪
一樣的冬天 一樣的下著冰冷的雨
一樣的塵埃 一樣的在風中堆積
一樣的笑容 一樣的淚水
一樣的日子 一樣的我和你

什麼時候蛙聲蟬聲都成了記憶
什麼時候家鄉變得如此的擁擠
高樓大廈到處聳立
七彩霓虹 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氣
啊.....

我們都是在「高樓大廈到處聳立」的都市中成長的,只是,「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為什麼就是那麼的疏離,誰又會為這片大地默默的哭泣?

Labels: , ,


Friday, March 03, 2006

 

山下的人

近日電影斷背山風靡全球,街頭巷尾人人爭論,討論區、部落格關於該片的帖子連篇累牘。我雖未至於像小說麥田捕手(Catcher in the Rye)的主人公霍爾頓(Holden)「最最討厭電影」,但我得承認我很少看電影,連主流片也少看。當然,我大可以到書店購買Annie Proulx的原著小說,但近日工作那麼忙,等著看的書又那麼多。我昨天才看完袁偉時的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一文,就是讓內地的冰點周刊停刊的那篇十多頁的皇皇大文,還有一大堆的相關文章還沒讀。唉,什麼太石村事件、什麼汕尾血案至今我還不甚了了,一座斷背山又算什麼呢?

我想到在軍閥混戰的時代,有人做了這麼的一篇遊戲文章:「盛矣哉!山西之山多矣!有太行山、有中條山,如今又有閻錫山也。」或許我可以這麼說:「盛矣哉!美國之山多矣!有洛磯山(Rocky Mountains,我曾於卑詩大學[UBC]遠望過加境的洛磯山脈)、有阿巴拉契亞山(Appalachian Mountains),如今又有斷背山也。」我想起譚詠麟的名曲「山下的人」。

近日總統陳水扁宣佈「終止」國統會和國家統一綱領,家母問我國統會為何物,我嘗試在網上尋找該會的網站,找不著!報載政府每年給國家統一委員會的經費居然只有一千大元新台幣(合港幣223元),我不知道經營一個網站一年得花多少錢,也難怪沒有網站!我曾跟朋友說我可以為買書而「一擲千金」(新台幣),這個國統會一年的經費居然只夠買幾本書!莫說一年,就是你一個月給我一千元新台幣的「書金」或許我還嫌不夠!

世間上要看的書、要看的電影、要關心的人和事也實在太多了,或許我甘心當一個「山下的人」也不錯。在紛擾的時局,瞬息萬變的潮流中仍保持自我,繼續看我的書,唱我的歌也未嘗不可。有人建議我「打書釘」,不少朋友也這樣做。

山下的人 譚詠麟 (獻給無邊吹水會諸位成員)
作詞:因葵 作曲:陳羽凡 編曲:黃貫中

圍繞 擠迫的戲院
掌聲至今從不間斷
台邊 閃光燈正閃
捕獵神態憑歌寄意

回憶當日 最初相見
惺惺相惜 縱使走遠

人物變遷 時代會轉
留下了幾多給世人
螢幕裡有你 現場內也有我
當天的我正奏著結他
曾見證他 盛放的花
成就鬧遍獅子腳下
時日再轉化 仍然突破變化
激光中那印象更加多記掛

明天 閃光燈再閃
踏在台上何解虧欠
從此 幾許風雨天
願望就是憑歌寄意
夜星一落 不知所以
天邊海角再相見

*時間再多 何日再見
遺下了好歌千百段
留待去記掛 在台上那駿馬
追憶中似再會見他
如有雨灑 求再灑灑
紅棉盛放 墓邊開花
花總會老去 至少可以美化
今生不算摰友 但令我終生記掛

3月11日補述:「山下的人」還是「不甘寂寞」,今午在Page One買了一本英文版的斷背山。

Labels: , ,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